國際
  • 英國十七世紀詩作中出現微笑符號(紅框示)。(互聯網黑白圖片)

    【本報訊】表情符號:)現時廣泛在網絡上及手機訊息中使用,側看就明白是指開心,但這表情符號到底從何而來?最近有文學評論家閱讀十七世紀英國詩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詩作時,發現作品中有用到:)表達笑的意思。但說法受到質疑,認為可能只是印刷錯誤。

    赫里克畫像。(互聯網黑白圖片)

    文學評論家斯塔爾(Levi Stahl)近日翻閱赫里克寫於一六四八年的詩作《給命運》(To Fortune)時,發現詩中第二行的文字(smiling yet :)在閂括號前使用了冒號。起初斯塔爾以為只是印刷錯誤,他再翻查印刷於其他版本的同一首詩後,證實並非單一錯誤。

    斯塔爾在網誌上表示,赫里克的詩作往往包含很強的智慧,所以他在一般的標點用法中加以創新並不足為奇。然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法爾曼(Scott Fahlman)表示,自己才是發明這些側看表情符號的人,他指:)像:(、:D這一批表情符號,都是由八十年代電腦普及後才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