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大地震周年 廢墟一片誰之過

加勒比海國家海地去年今日大地震,罹難的二十多萬人,早已塵歸塵土歸土,幸保一命的人,卻有受不完的罪。一百五十萬災民,大半依然無家可歸,棲身臨時帳篷;重災區首都太子港,瓦礫九成五仍未清理,連總統府也遍地殘垣敗瓦,「保留」震後面貌。海地似乎一片黑暗,到底哪裏短路了?

所謂無錢不行,海地重建龜速進行,是否五行欠「水」呢?在大地震後,國際社會慷慨解囊,承諾捐助逾一百億美元。捐款通常口惠而實不至,真正捐出數額,往往比承諾的為少,海地算是不錯,有約五十億捐款兌現,不過實際用於重建的僅十二億。以最大捐款國美國為例,二十億捐款大多原封未動。美國六十家慈善機構籌募到十五億,調查顯示,用掉的不足四成。由此可見,海地重建受阻,並非因為缺少資金。

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主要落在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NGO)和慈善機構手上,它們難免成為眾矢之的,被質疑為何做守財奴,而不盡快展開重建。這些組織和機構可說有吐不完的苦水,海地官員貪污無能、地方政府未能配合、局勢不穩治安惡劣等,皆使重建舉步維艱,舉例說,某個機構計劃在太子港某處興建房屋安置災民,結果被指侵犯私人業權,不得不擱置計劃。

顯然,海地沒有一個有效政府,才是問題癥結所在。有人形容,海地成為一個由NGO管治的共和國。這個西半球最貧窮國家長年戰亂,天災頻仍,早在大地震前,境內估計已有一千至一萬個NGO,震後義工湧至,NGO驟增,數量之多難以估算,到底做些甚麼、花了多少錢,沒人確切知道。NGO在人道救援上功不可沒,但說到重建統籌和長遠規劃,力有不逮,亦非其角色。

海地政府臭名遠播,去年在聯合國貪污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不獲國際信任,這就是全球各地捐款流向NGO和慈善機構的緣故。有人批評,NGO越俎代庖,取代政府角色,但又各自為政,欠缺協調,阻礙海地重建進程,這恐怕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海地禍不單行,去年十月爆發霍亂,迄今三千多人死,十五萬人受到感染,且陷政治危機,總統選舉舞弊,原定本月十六日舉行的第二輪投票,可能無法如期展開。瘟疫蔓延和政局不穩,更加拖慢重建計劃。絕大多數信奉天主教的海地人,或要問一句:苦海無邊,何處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