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無大事,小事亂翻天。近日港大任命副校長事件,正印證了這句話。
港大校委會早前會議遭數十學生衝擊,校委被暴力禁錮、甚至有人受傷,事後,身兼港大校委的微生物學家袁國勇辭職求去,他寫給校委成員的信中言明不滿校委會議遭衝擊,可惜,有份衝擊的學生代表及學生領袖連日拒不認錯,更死撐:「不後悔」,學生會主席馮敬恩更將違法、羞辱他人的行為美其名為「以武制暴」。
涉事學生冥頑不靈的態度招來更多不滿,有團體要求校方追究責任,但袁國勇日前卻對學生「嘴下留情」,指當晚有「面目猙獰、滿口粗言的成年人」現身港大,令秩序大亂,袁的態度,似欲為學生遭指摘事件降溫,但師不嚴,或會助長學生的狂妄。
事實是,當晚若非身兼校委的學生代表裏應外合,開門引發衝擊,會議室秩序不會大亂,校外人士亦無法進入會議重地。至於當晚在地面出現的「面目猙獰的人士」既非港大學生,足證事件內有陰謀,甚至有人在趁「逼任」渾水摸魚,港大是否應該好好調查一番呢?
何況,當晚衝擊校委會的錄影片段可見會議室秩序大亂,圍堵、不准校委離開的人,更多為身穿港大學生會黑色T恤的年輕人,他們當然是港大學生,若刻意為事件隱惡、為大學聲譽啞忍,學生又怎能明白正確的價值觀,錯而不懲,只會助長已經成年的大學生更加橫蠻及不智。
副校任命風波之外,袁國勇在辭職記者會上亦批評香港過去三年無力處理矛盾,令社會愈趨對立,矛盾尖銳確是本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核心,但袁教授只談三年之失,亦值得討論。
回歸後,本港社會最大的矛盾先在○三年隨政治與疫症危機爆發,此後多年,各種矛盾有增無減,民怨積聚,過去三年,房屋沉疴與政改惡症齊爆,社會矛盾加劇令管治難度更大,香港已如沉疴待治的長期病人,將問題歸咎一段時期的醫者,失之全面,何況過去三年(即應屆政府上任後),到底是港府無力處理矛盾?還是無方處理或處理不及都需論辯,講到尾,香港之患一如港大之患,爭拗太多,裨益太少。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