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港大首次以植入脊髓刺激系統治療心臟衰竭病人,謝鴻發(左)及張志偉(右)指示植入系統的位置。

    慢性心臟衰竭病可致命,死亡率為百分之五,若病情嚴重,只能換心救命,但器官捐贈供不應求。香港大學首次為心臟衰竭患者進行新療法,於嚴重心衰竭病人背部植入「細細部」的脊髓刺激系統SCS,二十四小時刺激脊髓,以控制病人體內皮質醇、腎上腺含量,以免擾亂心跳,提升心臟功能。十七名患者分別在香港、日本及澳洲接受相關治療,十三人的心臟功能獲改善。

    脊髓刺激系統SCS形狀小巧,可植入背部皮膚內。(港大提供圖片)

    慢性心臟衰竭是致命疾病,死亡率為百分之五。(資料圖片)

    四十九歲的鄭先生,一一年確診患原發性心臟衰竭,「行幾步都會喘氣」。一三年四月他獲選參加研究計劃,昨憶述術後有如「死過翻生」,現時的體力可以支持行樓梯。五十七歲的李先生,一○年懷疑受病毒感染致心臟衰竭,肺功能亦受影響,心臟功能只及正常一半,要輪候心臟移植。由於李先生的肺功能弱,未必支撐到心臟移植手術,醫生直言獲移植的機會甚微。李先生昨憶述,當日獲邀參與研究,是「絕望中一個希望」。現時他的心臟功能回復約三成,已被剔除器官輪候名冊。

    只需局部麻醉風險較低

    新療法名為「雙靶胸段脊髓刺激恢復性治療」,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謝鴻發表示,交感神經失調可令心臟衰竭患者病情惡化,植入SCS可調節迷走神經,減輕病情。十七名研究對象全部為嚴重心臟衰竭患者,十三人採用新療法後,心臟功能、運動量、心臟脹大等情況獲改善;兩人病情無分別;餘下兩人術後無改善需換心,但終等不及合適心臟而死亡。

    謝鴻發說,初步認為治療方法有效,但需要累積逾百病例才可確定療效。有十名病人的治療由港大團隊進行,包括其中一名死亡病人。該病人一一年八月接受手術,由於脊骨問題不能放入儀器的一條導線,病人心臟功能術後無改善,「等唔到」換心而去世。

    負責手術的麻醉學系臨床副教授張志偉表示,新技術原用來治療痛症病人,首次用於治療心臟衰竭,方法是於病人胸椎骨第一節插入導線,再把刺激系統儀器植入背部皮下,手術需一至兩小時,只需局部麻醉。

    他說,部分心衰竭病人未必可以承受換心需全身麻醉的手術風險,相信新療法可令更多病人受惠。但部分病人不適合新手術,包括骨腔問題、出血、發炎風險高的病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