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
  • 譚嗣同主張的「衝決網羅」,並非全都由滿清外來政權強加於漢人頭上,也有中國文化自身之痼疾。譚認為問題出於儒家自荀子以後,「名教」漸成君主專制工具:「……以名為教……由人創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則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是故孔孟的仁義精神,蕩然無存。

    因此,譚嗣同認為該以五倫之中,合乎自由平等精神的「朋友之倫」為基礎,建立新倫理。《仁學》於一八九七年完成,內裏的政治及文化主張,均超前於時代,形容他為其就義後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的先聲,並不為過。

    今天的香港,同樣是「網羅重重」,也是面臨存亡危機,「網羅」亦獨非中共強加於港人頭上的專權統治,當下香港淪落至如斯田地,與自身的「文化網羅」有關。

    例如,港人素來現實功利,不論對香港社會繼承下來的西式制度、文化及價值觀,或保留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皆以拿來主義的態度運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結果衍生出不以本土為根的「離地」心態,行事以北京、英美主子利益為先;對西方思潮及華夏文明的理解膚淺。前者導致「和理非非」的教條思想,屢拖抗爭後腿;後者引致泛民主派居然視其抗爭對象中共為正朔,佔領街道之目的,竟是為了退場妥協!近年本土論述興起,正是要衝決這些「文化網羅」。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