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逾十個交易日,港股於500點內上落,雖說在悶市中,尋求短線部署較難。不過,在沒有方向時,花心機去消化政策方向,從中或能找到「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機會。
在過去半年時間,「走出去」這三個字充斥國內企業。繼去年五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成了「高鐵外交」後,於去年底他又化身成為「核電推銷員」,兩大板塊受了福音報喜,期間累計升幅逾50%。現時問題哪一個板塊能再「出海」?
筆者近日留意內地新聞表示,在國務院直接批示下,國家發改委正制訂《關於加快裝備走出去的指導意見》,市傳目前初稿已完成,當中所支援產業包括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鋼鐵、有色、建材、輕紡等。上述行業之中,鐵路、核電已跑出,下一個能「出海」的,筆者認為是鋼鐵。
技術佳 只欠政策支持
鋼鐵行業向外收購消息不斷,近日河北鋼鐵集團以4.8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鋼貿商瑞士德高國際貿易控股公司51.4%股權。雖說兩家公司早在一三年展開出口合作,不過此收購凸顯內地鋼鐵企業財務狀況,並非市場預料般差,遇上適合對象便會出手,加上收購有利集團擴大下游業務,有助提高國際市場份額及市佔率。企業已主動「走出去」,再進一步的需看政策支持。
另外,內地鋼材產品亦不乏海外捧場客。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資料顯示,一月份中國出口鋼材為1,029萬噸,按月及按年均有所增長。而去年九至十二月,在外圍經濟不穩及未有多國央行放水下,內地鋼材出口量仍錄得連續四個月創紀錄新高。有如此驕人數字,不排除除了煉鋼成本有明顯價格優勢外,鋼材產品品質亦達到國際標準水平才成事。
經過多年一沉百踩的困境下,鋼企透過減產、海外發展、削成本仍能自救,反過來更造就了向外收購及出口量攀升之象。企業「走出去」依靠財力,而行業「走出去」依賴政策及技術,在技術及品質始有保證下,鋼鐵「出海」只欠政策支持。一旦相關消息一出,鋼鐵走勢或能參照已跑出的鐵路、核電上升形態,現階段分注吸納鋼鐵股相信具「放長線釣大魚」的可能。
金英証券(香港)零售研究部副總監 李韻儀(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租/售 | 租 售 | ![]() |
樓盤由squarefoot.com.hk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