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SUN 瞭望
緬少數民族衝突 昂山堪當解鈴人
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淑姬四分一世紀來首次外訪,備受矚目,在泰國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只見她光芒耀眼,其餘元首領袖幾乎變成陪襯,她所到之處吸引國際傳媒追訪,她探訪曼谷南部龍仔厝府「小緬甸」和泰緬邊境邁拉難民營,使在泰的緬甸勞工難民也成焦點,困境得到關注。其實,緬甸長年困擾鄰國的難民問題,是由戰火不休衍生出來,昂山說,只有局勢改善,問題才能解決,而她,似乎正是解鈴不二人選。
昂山探訪的邁拉難民營,住了四、五萬人,主要來自少數民族克倫族,泰國共有九個緬甸難民營,收容大約二十萬人,邁拉是最大一個。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克倫族人便開始逃到毗鄰泰國,這是由於克倫武裝組織對抗中央政府,衝突幾十年來未曾止息,民眾也就不斷外逃。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號稱八大族群一百三十五個民族,昂山所屬的緬族,人多勢眾,佔整體人口逾六成,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加在一起則約二千萬。在英殖民時代,克倫、撣、克欽等族所在地,也屬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國,各族與緬族咁高咁大,因此,一九四八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後,眼見緬族獨大,這些少數民族不是鬧分離,就是要求自治,南部叢林的克倫族,北部山區的克欽族,東部撣族等,全都拿起槍桿子,邊區火頭四起,中央政府顧此失彼,衝突綿延幾十年,被喻為世界上最長內戰。
如果昂山將軍不是被行刺,歷史便會改寫。一九四七年,帶領緬甸打獨立戰的昂山將軍,與少數民族領袖簽署彬龍協議,同意各邦聯合治國,建立一個統一緬甸,當時他說:「統一自由的緬甸常在我夢中飛翔,與會者也都有同樣夢想。」可是他在同年稍後遇刺,緬甸從此落入軍人之手,這個夢想難以實現。
身為昂山將軍女兒,昂山淑姬顯然牢記父親各族共治統一夢,身為民主派領袖,她顯然也未忘逾二十年來,這些在另一條戰線對抗軍政府的盟友,因此,她向政府開出條件包括結束少數民族衝突,在競選國會議員和當選後,她多次會晤少數民族領袖,上個月才與克倫族領袖磋商落實停火協議。昂山提出,舉行第二次彬龍會議,很明顯要延續父親遺志。對少數民族來說,昂山值得信賴,邁拉難民對她到訪欣喜若狂,可見她有多受克倫族人擁戴。總統登盛亦處處倚重昂山,取消在克欽地區興建大壩計劃,可見她的分量。有昂山從中斡旋,緬甸少數民族這個死結或能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