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韓打得火熱 平壤斯人憔悴

  • 過去二十年,亞洲一對難兄難弟互相扶持,並肩共抗國際制裁,忽然間春風竟度鐵幕,一個開了竅,一個仍然閉着眼。不錯,說的就是緬甸和北韓,前者似乎走上陽關道,敲鑼打鼓開放改革,成為人見人愛的香餑餑,後者欲仍過着獨木橋,發射火箭堅拒棄核,受盡千夫所指。既然道不同,緬甸與北韓劃清界線,也就毫不稀奇。

    一九八三年,南韓總統全斗煥訪問緬甸,在當時首都仰光險遭刺殺,他因為塞車遲到烈士陵,避過大劫,可是在場的南韓十七名國會議員和官員包括副總理和外長,卻被炸死,施襲者就是北韓特工。緬甸憤與北韓斷交,直至二○○七年兩國才恢復邦交。那些年,兩國雖沒外交關係,卻暗通款曲,無他,同病相憐相濡以沫。一九九○年,緬甸軍政府推翻大選結果,囚禁民主派領袖昂山淑姬,自此受到一次次制裁,而北韓隨着九十年代中簽署的核協議破裂,並先後多番試射導彈和進行兩次核試,也遭嚴厲制裁。兩國同樣仇家多朋友少,而且互有所求,很自然漸行漸近。緬甸需要軍備求存,北韓需要輸武賺錢,可說一拍即合。

    緬甸總統登盛說,過去二十年來,他的國家都向北韓購買常規武器,一項傳了多年的揣測,終獲證實。

    登盛也向到訪的南韓總統李明博保證,緬甸會遵守聯合國決議,再不輸入北韓軍火。但他澄清,緬甸與北韓從未有任何核合作,否認尋求對方協助研製核武,有誰相信他嗎?

    緬甸覺今是而昨非,北韓大概寒天喝冰水,點滴在心頭,然而對登盛而言,這是自然不過的選擇。緬甸打開國門,群雄爭分一杯羹,登盛策略很明顯,就是玩平衡術,既不倒向傳統盟友中國,也不偏靠新歡美歐,「朋友」多多益善,來者不拒,好讓各方互相牽制,以保緬甸最大利益,那又怎會冷待南韓呢?何況,南韓早着先機,二○○八年已進軍緬甸,目前約有一百七十間公司在此投資。

    緬甸豐富的天然資源特別是能源,正是南韓所渴求的,李明博唯恐落後於直接競爭對手日本,眼見登盛訪日,他也迫不及待訪緬,日本免掉緬甸三十七億美元債項,南韓也恢復對緬援助和貸款,並像日本那樣,提出助緬設立股票市場。韓緬打得火熱,北韓只有斯人獨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