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終踏出國門 政治生涯揭新章
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淑姬對抗強權四分一世紀,展現大無畏精神,她不怕把牢底坐穿,但最怕有國歸不得,故一九九九年丈夫在英國患癌病逝,她也不能見最後一面。終於,在與世隔絕二十多年後,昂山外訪了,標誌她真正獲得自由,這不僅是她個人,更是緬甸的命運轉變。
昂山重新向世界出發,起點就是鄰邦泰國,這個選擇可謂意味深長。緬甸東南部與泰國接壤,兩國邊界線長逾一千八百公里,過去幾十年來,緬甸邊區少數民族由於不堪暴政而求庇於泰國者不計其數,目前泰國仍收容着超過二十萬緬甸難民,他們正等待遣返緬甸或移民美歐等西方國家。同時,在泰國工作的緬甸勞工,估計多達二百五十萬人,這支大軍,不但對泰國貢獻殊大,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七,對緬甸而言更是經濟支柱,每年源源輸去外匯,養活千千萬萬人。緬甸人口逾六千萬,三分之二生活在貧窮線下,許多人幸有親友在泰工作,寄來活命錢。此外,緬甸異見分子不少以泰國為基地,設立電台辦起報刊,鼓吹民主自由,鞭撻前軍政府,緬甸今日打開改革大門,他們亦功不可沒。昂山訪泰行程第一站,就是探訪曼谷附近的緬甸勞工,稍後又會前往泰緬邊境難民營,可見她有多着緊這些人。
昂山放心外訪,完全不必顧慮返不了家,是向總統登盛再投信心一票,不過在泰的緬甸人,似乎仍對國家未來充滿疑慮,昂山親身到來,無疑就是「改革來了」的最好保證,她「盡一己之力做到最好」的承諾,沒有一點政客的浮誇,聽着令人心裏踏實。哪一日勞工難民也爭相回國時,緬甸就真的是脫胎換骨了。
昂山一身緬族傳統鮮艷服飾,亮麗展開泰國之旅,也從此閃耀國際政治舞台。泰國是一連串外訪的開始,下月她將訪問歐洲四國,跟着還有應接不暇的訪問邀請。昂山不是國家元首,卻比元首們更耀眼矚目,她決定出席曼谷世界經濟論壇,結果登盛趕忙避席,臨時以「國事繁忙」為由取消行程,想是預見自己會遭冷落,為免尷尬索性拒絕亮相。登盛眼下需要昂山做緬甸生招牌,當然不介意讓她大搶風頭,往後呢?昂山刻意低調,自有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