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院校研發3D感應粵劇身段評估系統,為粵劇傳承帶來革命發展。學生使用後可得知其動作是否脗合標準粵劇身段,系統會即時給予分數,令學生得以改善。究竟傳統技藝在傳承方面有何困難?結合科技發展又是否一條新出路?

顧問老師:Johnny Chow

Q:傳統技藝在傳承方面,面對甚麼難題?

A:傳統技藝多採師徒制,一代傳一代,能學到該技藝的人有限,且面對時代變遷,市場愈來愈狹窄,又有外來文化競爭,弟子容易轉為投身其他技藝或文化當中,故容易失傳。傳統技藝另一個特點,就是大都需要浸淫多年方有成果,這對於年輕人來說較不吸引,他們會傾向投入能較快入門及上手的技藝當中。

Q:結合新科技於傳統技藝傳承中,是否大勢所趨,外地有否同類例子?

A:外國其實一早已把科技應用於技藝或運動當中。以日本劍道為例,早有人為持劍姿勢等動作拍片,甚至是慢鏡示範,上載到互聯網,讓人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大大有利於推廣。美國亦早已採用科技系統,記錄傳統運動的姿勢動作,讓運動員改善表現。

延伸思考:

1:傳統技藝能否成為契機,刺激本港新科技發展,吸引年輕人?

A:發展新科技需要大量資金,項目本身難以單靠政府幫忙,需要吸引到商業投資方能成事。以粵劇為例,有一定的支持者,故集資募捐以研發配套科技尚為可行。惟其他較為冷門的傳統技藝,支持者及市場有限,即使採用外國流行的網上集資之法,亦難以吸引大量平民支持。故科技化的方向,或只能局限於某部分較受歡迎的傳統技藝上。

2:推廣及保存傳統藝術及技藝方面,政府擔當甚麼角色?

A:政府首先需負上教育及宣傳的角色,透過學校教育,加強推動本土文化,令學生從少認識傳統技藝及文化,令之產生興趣。其次,政府應該促進相關的投資項目,撥款或設立基金,支援傳統技藝的項目發展。政府亦應強調本土文化,免受外國文化侵略,令香港特色消失殆盡。

3:本土意識近年大行其道,傳統藝術會否受惠?

A:本土意識的掘起只是近幾年的事,尚未成熟,相信會逐步推及至傳統技藝方面。如今市民注重的,大都是與民生及習俗有關的特色傳統,例如是爭取保留歷史建築及街道,及參與太平清醮和大坑舞火龍等習俗,未來應會逐漸伸延至技藝等其他方面。惟部分傳統技藝或會面對質疑,以舞獅為例,可能較難界定是否屬於本土文化,還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