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茶樓歎茶是很多「老廣州」主要消閒娛樂,而反映「一盅兩件,歎茶賞曲」生活品味的粵劇茶樓,更是羊城獨特文化。起源於清代中葉的廣州粵劇茶樓,上世紀二十年代漸現規模,全盛期曾多達四十四支粵劇演唱團隊,從業人數逾五百人,但這項逾百年歷史的文化已面臨危機,市內僅剩下一間酒樓仍有粵劇團駐唱。

粵劇茶樓的盛景不再,獨特文化走向消亡。

粵劇茶樓於上世紀二十年代起開始全盛時期。(互聯網圖片)

(互聯網圖片)

雲峰藝術團的演出深受廣州民眾歡迎。(互聯網圖片)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精粹之一,據指在上世紀初,大約於辛亥革命前後,部分廣州茶樓為讓茶客品茗時有更高享受,紛紛聘請粵劇藝人駐唱。當時表演者都是俗稱「師娘」的失明女藝人,受過嚴格訓練後,能一人唱多腔、分飾多角,自彈自唱也輕鬆平常,精湛唱功使茶客激賞,茶樓逐成了粵曲演唱的主要場所。

粵劇茶樓全盛期在二十年代開始,其後在短短三十年間,全市已有多達四十四支粵劇演唱團隊,從業人數逾五百人。由於得到當時政府的撥款資助,廣州設置了十多個專營粵劇演出的酒樓,不過到文革期間,粵劇茶樓慘遭全面封殺。

八○年代改革開放,廣州粵劇茶樓重現,首家在海珠花園酒家的龍鳳曲藝茶座開幕,由廣東音樂曲藝團一批剛畢業的新秀駐場,以青春新形象示人,粵劇茶樓再次受到熱捧,甚至吸引其他商家倣效,粵劇團隊駐唱頓成高級酒樓的象徵,市內近八十家粵劇茶樓,在午、晚飯市,甚至下午茶及深夜時段都有表演。

打賞小費 豐儉由人

粵劇茶樓的收費大眾化,往往僅需數元(人民幣)的最低消費,就可在整個時段中「歎茶賞曲」。茶客由工人到中產階層都有,演出時他們會走到台前,打賞小費給欣賞的表演者。據悉這些小費的形式從現金零錢、利是錢,甚至是由多張鈔票摺成的大紙扇都有,豐儉由人。對於表演者來說,得到的賞錢愈多,就代表愈有聲望,一場演出約有十五分鐘,受歡迎的表演者可獲打賞達十二次。

然而,現代社會進步,民眾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可以享受的娛樂方式亦日益豐富,粵劇茶樓已逐漸退出歷史的大舞台。隨着如榮華酒樓、雲香酒樓等多家有百年歷史的粵劇茶樓相繼結業,僅剩下越秀區詩書路的粵富海鮮酒家,仍設有粵劇團進駐演唱,昔日的文化盛照,漸漸變成人們的懷舊回憶。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