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發展與保育如何取捨?

顧問老師: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

政府昨公布改善空氣質素的「清新空氣藍圖」,指改善空氣是政府主要任務,更以市民健康為首。但本港「地少人多」是不變的事實,面對社會可用土地缺乏,於發展與保育中如何取捨?而進行基建時,又是否單純考慮社會大眾利益?空氣污染又會帶來甚麼社會成本?

Q:政府進行基建時,應先考慮整體社會利益而忽略小眾利益?

A:當地區進行發展,政府需以基建作出配合,促進市民流動,令大部分市民受惠。但於興建的過程中,難免又會影響到部分小眾利益,包括居住地點或綠化地帶的環境保育。

Q:基建發展造成生態破壞,發展與保育能否共存?

A:即使擁有完善的社會制度,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育始終不能共存,只能於當中尋找平衡點,即發展過程中,務求將環保影響減至最低。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府亦有責任以科技產物如隔音布等,減少聲音或空氣污染。

延伸思考

1.誰是香港空氣污染的元兇?

A:本港空氣污染來自兩個源頭,部分污染物來自內地工廠所排出的氣體,污染物隨空氣吹至本港,令本港空氣污染指數上升;另一源頭則是來自本港現時的交通工具,除一般汽車所排出的微細粒子外,飛機及船隻所排出的污染物亦是本港空氣污染的原兇。

2.空氣污染會帶來甚麼社會成本?

A:香港空氣污染指數偏高,會直接影響市民呼吸系統,增加患上呼吸道及氣管的感染病,令政府公共醫療開支增加,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此外,嚴重的空氣污染亦會影響到市民的工作情緒及工作效率。

3.港府應否修例,限制郊野公園或海岸邊緣土地的用途?

A:「地少人多」是香港不變事實,而本港人口於未來十年亦會持續上升,若政府修例限制效野公園或海岸邊緣的土地用途,會即時影響到本港的土地供應,令原先預留興建基建或房屋的土地減少,令本港住屋問題未能改善,長遠更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