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數束高閣 改善空氣枉做騷

本港空氣污染嚴重,一向為人詬病。本報踢爆,港府早於多年前已委聘兩間大學研發「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但環保署收到報告後卻不了了之,落實遙遙無期,不能不令人質疑當局改善空氣質素的決心和誠意。

香港科技大學及中文大學○八年起合作研發「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二○一○年完成研究及向環保署提交報告。該項指數參考醫管局的門診數據,將空氣污染劃分為一至十級以上的風險級別,數字愈大,代表健康風險愈高,具有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強等優點,加上該項指數每三小時公布一次,可讓公眾及時採取相應行動,有助保障市民健康,必要時停止戶外工作,可以彌補傳統空氣污染指數的不足。

既然健康指數明白易懂,為何當局到今時今日仍沒有採用呢?有環保團體一語道破天機,港府拒絕披露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健康風險,或涉及經濟考慮。眾所周知,本港空氣污染極為嚴重,一旦實施健康指數,污染超標就會引發停工停課壓力,當局擔心這樣會損害經濟利益,故不惜將其束之高閣。

這種質疑絕非無的放矢。委託學術機構或顧問公司進行研究,結果合心意的便採用,不合心意的便擱置,是港府推卸責任的慣技,前朝曾蔭權政府無心改善空氣質素,藉委託大學研究拖延時間,絕不令人奇怪。

事實上,港府自欺欺人,健康指數泥牛入海只是冰山一角。當局年初訂立新空氣質素指標,亦被踢爆根本是一場敷衍民意的環保騷,新指標不僅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甚至比內地還不如,僅與蒙古、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發展中國家看齊。古人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取乎其下,所謂藍天白雲必然淪為一場「無所得」的空想。

有人質疑,當局故意放寬空氣質素指標,無非是向大型基建讓路。其實,今日科技發達,只要配套設施完善,發展與環保並不存在必然衝突,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比香港快,空氣質素指標卻比香港嚴,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前朝政府將改善空氣質素視為做騷,結果必然是添煩添亂。以停車熄匙為例,法例實施至今超過八個月,只錄得零星檢控,法例形同虛設。本報記者前往灣仔及銅鑼灣鬧市視察,發現車輛不熄匙的情況極為普遍,不少司機在路邊長噴廢氣,排放的污染物濃度最嚴重時超出世衞標準七倍。

長為烏雲能蔽日,藍天不見使人愁。香港環保政策一塌糊塗,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不僅損害市民健康,亦影響經濟發展及香港形象。新政府應該盡快撥亂反正,制訂嚴謹標準,切實改善空氣質素,首先應該落實的就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