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推心置腹只對洋人

昨天談到切腹傳統源於中國,被日本武士發揚光大。今天且來放眼國際,說說西方人怎樣透過十九世紀的「堺事件」認識切腹傳統。

話說一八六八年明治元年,日本國門已被西方列強槍炮轟開,但境內的攘夷思潮餘溫猶在。當年,十三名法國水兵登上未開埠的堺縣,全被守衞當地的武士殺死,招惹法國公使登門問罪。為了平息事件,日本政府向法國支付巨額賠償,而當地守備隊雖然認為自己沒錯,卻又接受「為國捐軀是本藩重任」的說辭,除兩名隊長外,另外抽籤選出十八人償命。翌年,堺縣妙國寺舉行切腹儀式,武士們一個接一個掏出腸臟,擲向在場監刑的法國公使,在第十一個人切腹後,法國公使已經精神崩潰,不得不灰溜溜逃離現場,剩下來的九人因監刑者缺席保住了性命。

今天,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新首相擬與「民主同盟」南韓合力抗華,詎料日使剛踏足南韓,旋即遭遇韓人切腹抗議。根據武士道的「靈魂在腹論」,這一刀切出了二戰慰安婦的舊恨,也切出了獨島爭端的新仇,代表韓國人向日本發出強烈指控。

百多年前的堺事件已經說明,日本人只會對征服自己的洋人切腹,不會對黃皮膚的中韓鄰居推心置腹。所以,韓人切腹抗議無效,日韓同床異夢,合作說笑罷了。

林芸生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