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杜絕發水樓呎價反升?

顧問老師:Johnny Chow

由今年一月一日開始,政府規定樓宇以實用面積計算呎價,正式告別發水樓。香港寸金尺土,市民置業艱難,即使儲夠首期上車,亦可能被不良售樓手法所欺。面對售樓市場的問題,政府應如何監管?

Q:何謂「發水樓」?對香港市民有何影響?

A:本港樓宇銷售向來以建築面積計算呎價,使某些地產發展商出售的單位,造出大窗台、厚身牆,單位業主真正用得到的面積,比預期出現落差,就稱為「發水樓」。市民單憑建築面積,難去判斷樓宇真實價值,且令樓宇銷售商藉此圖利,業主卻要付出更多金錢,購買實用率低單位。

Q:樓宇以實用面積計算呎價,對社會有何利弊?

A:當呎價計算受規管,市民可得知單位的真正價值,售樓呎價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避免賣方誇大。亦可杜絕「發水樓」,避免浪費建築資源,用於建造不必要的位置。但這項規管措施推出,令售樓市場短時間出現混亂,樓價波動,實用率高的單位更受歡迎,帶動呎價會進一步升高,市場需要時間調節適應。

延伸思考

1.地產商是否已主導香港經濟?

A:地產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政府庫房主要收入更由賣地而來。加上地產商向多方面發展,例如電訊業和超級市場,其實都為地產商擁有,令地產商壟斷行業。再者,住屋為生活必須品,但地產商囤積土地,控制市場上樓宇供應量,就如今天社會對樓宇的需求增高,但能否有更多新單位推出市場,全看地產商的發展意欲。

2.政府的樓宇政策與民望有何關係?

A:若政府樓宇政策向地產商傾斜,會令地產商壟斷市場的情況更加鞏固,令市民承受高樓價之苦,深化市民與地產商之間的矛盾,市民對政府的支持度亦會下降。反之,政府將市民與地產商的利益平衡,紓解市民的置業壓力,市民對政府的支持度亦可提升。

3.有人認為政府過去未有盡力規管樓宇銷售,你認同嗎?

A:除了發水樓問題,售樓商的不良銷售手法,經常為人詬病,例如,大部分售樓書的內容失實,對單位的描述與事實不符。政府卻未有修例或訂明新規定,限制售樓商的不良操作,猶如縱容發展商利用法律漏洞,謀取利潤。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