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不是沒尖子只恨被埋沒
國際研究顯示,香港的尖子學生比例甚低,以閱讀能力為例,達頂尖水平的學生只有一成八,遠低於新加坡的兩成四。其實,香港不是少尖子,只恨大量尖子被埋沒。
新加坡開國元老李光耀說:「人們永遠不願承認一個事實,就是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證諸社會科學研究,世上大約八成人的天賦是相近的,另有一成出類拔萃,餘下一成資質較弱。一個社會的成功關鍵,在於提升一成弱者的能力,尤其是幫助最弱的百分之一克服困難,免其成為社會負累;以及充分發揮一成尖子的潛力,尤其是百分之一「尖子中的尖子」,一旦有所突破,可為社會帶來難以想像的經濟效益,進而改變世界。
可惜香港教育改來改去,仍是由大同小異的官津學校實行一式一樣的填鴨教育,這種模式無疑適用於八成「普通人」,但對尖子及弱者來說,便是埋沒人才及製造失敗者。
拔尖補底說了又說,仍是止於空談,對政府官僚來說,倒模式的「平庸教育」易於管理,多一事不如不做事。教育界本應督促官僚改革因材施教,卻只顧着爭取保飯碗的小班教學。其實,中國人性格內斂,學生喜歡吸收、不愛發問,不像西方般着重課堂互動,即使施行小班教學也幫助不大。真正需要加強照顧的,是最強與最弱的兩成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