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民調:政府等運到害港沉淪
被視為港府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推算廣州及深圳未來十年的人均生產總值將全面超越本港,廣東省加速發展重型工業及高新產業,猶如「去香港化」。「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亦認為,香港競爭優勢已不斷收窄,港府仍驕傲自大,只「翹埋雙手等運到」令市民不滿升溫。
智經研究中心發表《「十二.五」廣東省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機遇》研究報告,指過去三十多年,粵港經濟產業鏈是以「前店後廠」的模式運作,香港的角色是廣東加工貿易外銷的代理人。但金融海嘯後,廣東省的經濟轉型步伐迅速,重點擴大重化工業的發展規模,同時提升高新科技產業及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並大力發展內銷經濟,影響過往「廣東製造,香港出口」的模式運作,廣東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將為香港帶來五大挑戰,而香港產業則過於單一化,港府空談六大產業,根本無法追上廣東發展步伐。
屢屢錯過發展機遇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於上星期四至六,以街頭問卷及電話形式成功訪問二百六十三名十八歲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對於廣州及深圳人均生產總值將於未來十年超越香港,三成六受訪者稱,香港競爭優勢不斷收窄;三成一直指香港不進則退;兩成六認為是香港產業過於單一化所致。
研究則指香港面臨五大挑戰,兩成三認為廣東產品及服務巿場「國內化」情況對香港威脅最大;兩成一指是現代服務業合作「競爭化」;一成七指是香港「缺位」於高新產業合作;一成六指是粵港產業「離心力」加劇;認為是先進產業「去香港化」佔一成。
對於內地城市將超越香港,三成八受訪者指內地迅速發展,香港則停滯不前;兩成八稱香港被邊緣化危機日益嚴重;兩成四批評香港經常錯失發展機遇。
六大產業一事無成
此外,香港同時面對十六年來通脹新高,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會影響香港發展,四成二受訪者形容香港處於內憂外患;三成二指通脹進一步削弱香港競爭力;一成八指令發展步代更加受阻。
面對鄰近地區急速發展,四成一不滿港府推行六大產業及經濟轉型仍一事無成;兩成二直斥港府仍抱着驕傲自大態度面對,以致香港原地踏步;兩成一更批評港府只翹埋雙手等運到。
綜觀整體情況,大部分受訪者擔憂廣州及深圳的經濟發展未來十年能全面超越香港,直斥港府面對內地城市崛起仍不思進取,仍空談六大產業及經濟轉型,令香港原地踏步。


在政府施政無能的陰霾下,香港陷入經濟困局,難覓出路。


有研究預計,廣州及深圳的人均生產總值將於未來十年超越香港。

港府推出政策往往惹起大反彈,屢次引發大遊行。

高通脹蠶食經濟增長,令港人苦不堪言。

發展停滯好輸蝕
黃先生(保險)
「內地城市迅速發展服務業,已成為香港競爭對手,香港被邊緣化的危機愈來愈嚴重。」

劉先生(旅遊)
「面對內地迅速發展,港府乜都唔做,只識等中央政府打救,香港發展停滯不前,遲早被追過。」

梁小姐(學生)
「香港產業只靠金融業,發展六大產業又得個講字,面對內地多元化發展,香港好輸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