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政府製造醫療服務貧富差距

甚麼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去年施政報告鼓吹大力推動六項優勢產業,其中之一是醫療產業,願景是怎樣的呢?特區政府將推出四幅土地發展私家醫院,同時「確保批出土地的條件,可以鼓勵創新、提升質素、增加收費的透明度,以及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私營醫療服務」。

匆匆一年,自由市場對商機的掌握確實敏銳,四幅供發展私家醫院的土地尚在規劃階段,私營醫療服務已急遽發展,大展拳腳開發「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私營醫療服務」的施政報告願景。如何應付私營醫療體系需才孔急?向公立醫院、大學醫學院挖角,為公轉私的名醫打造專科權威作生招牌,成為私營醫療業界一盤生意的捷徑。當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深醫護人員成批流向私營系統,公營醫療體系面對兩個困境—資深人手不足、服務質素下降。

上世紀英治年代留給香港的遺產之一,正是質優價廉的公營醫療服務。九七回歸以來,近年公營醫療系統逐漸呈現另一個面貌,醫療撥款無法追上服務需求,公營醫療的目標,已由為市民治好病變為治病;藥物名冊、自費購藥、教授級專科看私症,林林總總的公院私家化服務,已變相把公營醫療服務等級化,美其名是公營醫療服務能者多付,實際上卻在摧毀公營醫療向求診市民提供一視同仁服務的傳統。沒有能力自購藥物的病人(特別是長期病患),只能使用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公院病人想享有較佳水準的醫療照顧,其一是自費、其二是患了奇難雜症,有研究價值供醫學教育用途,費用可以大幅減免。說這話很涼薄,卻是今日公營醫療服務的最真實說法。

公營醫療體系人手流向私營系統並非近年才出現,但情況日形惡化,卻拜公營醫療資源匱乏、人手嚴重短缺所賜,適逢政府吹響推動私營醫療產業的法螺,需求擴大加劇公營醫療體系資深人手的流失。政府的醫療官員、醫管局的高層,當然振振有辭可以透過內部升遷和培訓補充流失的人手,但有人頭是否等於具備同樣的經驗呢?既是專家、權威,怎可以隨時由新手取代?

香港社會貧富差距嚴重,導致民怨升溫,公營醫療系統近年緊隨這個步伐,逐漸形成醫療體系的貧富差距。可以預見,當私營醫療系統進一步擴展,公營醫療的資深人手成批過檔,危及公院服務質素,當高官有甚麼頭暈身慶 也寧願進私家醫院,公院服務留給一無所有的市民使用,正是政府罔顧現實,今日鼓動私營醫療發展種下的惡果。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