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06月19日(六)
蔡英文像是大夢初醒,由主張不排除與北京對話,到民進黨透過發言人蔡其昌表示,民進黨已委託民間的智庫與學者規劃設計一套兩岸交流與對話的平台,未來將透過這個平台與大陸進行對話與交流。這個平台不是在民進黨內設立的平台,對話的層面不一定是官方,也可能是非官方的,可見民進黨終於從過去僵硬的思想中解放出來,此乃情勢所逼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的舉動。架構這樣的平台雖然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過能跨出這一步已是不簡單。
兩岸政策逐漸開放
民進黨與大陸交流不願在政治議題中起步,因為民進黨必顧慮黨內深綠勢力的反彈和基本教義派的頑固,若按照北京以「一中」為前提,則民進黨將未談先敗,落入「一中」的窠臼,獨派勢力必強力反彈,踏不出交流之門。這點顧慮或許可以不設前提來主導之,即北京不談統一,民進黨不談台獨,彼此放下政治主張,在各層面交流。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逐漸開放,從不設前提下對話到設立溝通平台,既是民間平台,也就不再強調放棄政治前提,這個變化是給北京一個可介入的機會。過往北京在交流中太過堅持「一中原則」,若然都支持統一了,交流又有何急迫性?
民進黨在此時主張與北京交流,當然有其政治考慮。民進黨意識到不與北京交流就是孤立自己,將得不到中間選民的支持,識時務者為俊傑,民進黨於是開始轉舵。此外,民進黨也覺得不應讓國民黨壟斷台灣對北京的發言權,台灣是多元社會,民進黨也代表台灣一部分民意,為了讓北京多了解台灣的民意,避免讓北京誤判台灣情勢,這是在野民進黨的責任。
打開窗戶願意溝通
現國民黨要員絡繹訪問大陸,在國共你儂我儂的交流中,民進黨斯人獨憔悴。民進黨現在開啟了一小扇窗,北京應如何應對?要像過去般拒絕之關閉之,還是接納之並引到交流的正軌上?政黨輪替乃民主常態,國民黨不可能百年執政,北京與民進黨建立關係是必要之舉,雖顧慮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但台灣有八成人主張維持現狀,民進黨堅守台獨必得不到民眾支持,將消逝在台灣政壇的漩渦中。
固然北京不必隨着民進黨起舞,但也不必全然拒絕,民進黨從陳水扁時代的逢中必反,到現在務實地認識到與大陸交往是一個開放的步驟,如今民進黨允許黨員登陸參觀上海世博或推銷農產品,願意坐下來溝通,這應是民進黨轉型的新現象,端看北京如何引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