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房策諮詢趁亂騎劫民意

煲呔曾一招拖字訣,宣布利用五個月時間,諮詢各界對政府「資助置業」的意見,到十月施政報告再作交代,暫時紓緩主流民意要求政府重返物業市場的壓力。煲呔曾上場以來,三番四次急事緩辦,為施政燙手山芋降溫,外界早已看穿這道板斧,不會跟着煲呔曾起舞。

近日的輿情風向,質疑煲呔曾為解樓火之圍,匆匆宣布所謂的五個月諮詢期,既未如政府一貫的做法,備妥文件,由相關政策的主責官員上陣講解、傳媒吹風,正式啟動諮詢程序。持份者和市民可以循甚麼渠道表達意見也一片空白,這次突如其來的「資助置業」諮詢,煲呔曾有多認真對待,已不言而喻。

以政府應否介入「資助置業」這麼重大的議題,隨時涉及數以十億元計的公帑投入,按以往的慣例,政府會依循一套嚴謹的程序啟動諮詢,例如發表綠皮書、白皮書,制訂每個意見總結階段的時間表,再經行政會議討論作最後定案。這次「資助置業」諮詢呢?唯一的討論基礎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上周二在報章以「『居有其所』是目標,居屋是唯一途徑?」為題發表的文章,點出對象、公平、公屋供應和私樓供應的四組問題。

這篇文章可否代替傳統政府政策諮詢文件呢?若果答案肯定,為何文章不經政府新聞處發放,仰各周知,只選擇性刊登在一份報章,莫非政府認定有關報章是官方喉舌?

到底政府會透過哪些渠道搜集各界對「資助置業」的意見呢?據傳媒引述官員解畫,除了房委會、立法會、區議會等機制,還包括研討會、焦點小組和留意網上意見,這些渠道看似全面涵蓋現有的民意搜集系統,其實卻為政府選擇性吸納民意埋下伏線。看看房屋政策的最高民意反映機構房委會,已淪為徹頭徹尾的政府部門,身兼房委會主席的鄭汝樺主導了房委會的取向,近幾年房委會對政府房屋決策扮演的角色,就是背書政府的決定。

至於立法會和區議會,從來議會都是多元意見共存,加上建制派主導,要達成主流意見的機會不高。至於研討會、焦點小組和網上,意見紛陳的情況更甚,意見多多卻不易聚焦。

沒有可供討論的諮詢文件作基礎,意見必定龐雜,所謂「資助置業」的意見諮詢,隨時變成一場各說各話的口水騷。五個月之後,煲呔曾在施政報告的交代,只需說社會沒有主流意見,政府必須從長計議便可拖下去;更理想的情況是,五個月後外圍加息,樓市降溫,熱議題冷卻,「資助置業」與復建居屋問題,更加大條道理慢慢研究下去。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