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中不成英不就 教育改革失敗

本港學生英語水平每下愈況,早已為人所詬病,原來中文水平同樣令人搖頭嘆息。有語言學者去年比較香港、上海及廣西三地大學生的中文能力,結果本港大學生敬陪末席,無論在同義反義詞、不同語境中應該使用哪個詞,港生皆遜於滬、桂。對此人們不禁質疑︰當局多年來不是提倡所謂「兩文三語」嗎?為甚麼大學生語文水平不升反降?

負責今次研究的香港教育學院語言資訊研究中心總監鄒嘉彥認為,本港社會對語言要求不足是問題癥結所在,「學生進大學時中文不重要,到工作的時候才知道重要」。他又強調,現時語文教育「重標不重本」,要從課程內容等進行調整,而非課程形式,如愈來愈多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未必能夠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各人程度不一,有人可以學得好,但有人同時學多種語言,進度反而慢半年。」建議適量加入古文範文教學,加強學生詞彙能力,並利用科學方法,制訂學生逐年學習的詞彙量基準。

另一方面,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批評,○七年會考中文科改革後取消考核範文,反而加入口試及聆聽試等,令學習變得零碎,學生只着重應試技術,對語言的鑽研反而減少,導致成績下降。

的確,如何改善本港學生的語文水平,社會各界自應集思廣益,提出合理建議供社會討論,但教育學院的研究結果卻指出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少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就算入大學後如何惡補,都已經太遲。

眾所周知,港府教育政策混亂,朝令夕改,令家長和學生無所適從。單以母語教學為例,回歸後港府曾聲稱要全面推行,未幾又說要折衷保留部分英文中學,到後來就說讓部分中文中學「自由選擇教學語言」,直到最近提倡「微調方案」,可說是一年一小改,兩年一大改,左搖右擺,進退失據。可憐莘莘學子就像實驗室的白老鼠,實在不堪這種瞎折騰,英語水平固然不斷下滑,中文水平亦好不到哪裏。

古人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問題是,學生語文水平一蟹不如一蟹,他們中的部分人將來投身教師行列,怎能不誤人子弟!然而,針對普通話及英文教師的語文基準試合格率長期偏低,當局不僅沒有對症下藥,反而埋首於沙堆,任由不合格教師繼續留校任教,部分人甚至可繼續任教語文。

這邊廂本港學生「中不成,英不就」,那邊廂港府卻好高騖遠,發展所謂「教育產業」,聲稱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學教育。儘管口號喊得響亮,但實際行動卻不多,充其量只是撥出土地發展私立大學,所謂「發展教育產業」,很可能又是一個高大空的計劃。

值得關注的是,學生語文水平低落,固然令本港競爭力大打折扣,港府在培訓科技人才方面無所作為,亦令本港人才凋零。包括港產數學大師丘成桐在內的多名學者曾多次示警,本港繼續獨沽一味發展金融業和地產業,最終只會令人才流失,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港府對科研的投入少得可憐,甚至連鄰近的新加坡和台灣等地亦遠遠不及,難怪近年愈來愈多科技人才紛紛到內地和海外發展。

孟子認為,天下有三樂,其中一樂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今時今日的香港,自己培養不出人才也就罷了,反而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將最寶貴的人才資源拱手讓人,香港逐漸被邊緣化,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