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nd細眉細眼 抗通脹口惠實不至

政府宣布推出「通脹掛鈎政府債券」(iBond)予市民認購,發行一百億元,為期三年,每半年付息,浮動息率與通脹掛鈎,定息不少於一厘,入場費一萬元。iBond以人手一萬元計,將有一百萬人受惠,全港總人口涵蓋達七分之一。政府當此為一項惠民「德政」,但iBond始終細眉細眼、不湯不水,對抗通脹的討功之說,難免有口惠實不至之嫌。

目前世界上同類債券,多在歐美發行,港府這招東施效顰,對iBond預設了二手交易,比之美國的iSB不設二手買賣,似有其長處。然而,人手一萬元之數,誰都懶得二手買賣,這個所謂長處的二手買賣將如同虛設,與盈富、領匯等基金的二手買賣相比,勢存天淵之別。iSB則具有息率補償通脹外,另有實質固定回報,比之iBond優勝在於真實跑贏通脹。

iBond浮息與通脹掛鈎看似美事,但人手一萬元,收息所得僅幾百元,存倉及管理若有使費,所得收益頓時打折,意味着還是與跑贏通脹有距離。股市之內有此回報的證券不少,更不見得iBond有甚麼好。其實,iBond所謂與通脹掛鈎,亦只能是這一萬元存款,勉強算得以保值,並未真正帶來正回報,所以iBond抗通脹並沒有真正的實惠可言。

政府在不缺錢的情況下,發行iBond舉債,成本最終回到庫房那裏,買者未得實益,成本全民負擔,顯然不見得是甚麼好招數。倒是明明白白向商界注入百億元證券生意,令人想起市民的強積金,不少個人的戶口計落條數供落的本錢無歸,如此顆粒無收狀況,後果是惠民還是害民?對抗通脹政府雖不能不作為,但是敷衍式胡亂作為,害處更大。

政府這類自以為惠民的政策,不能給市民帶來實惠,除了意圖討好民意、為自己貼金,對強化經濟體沒有幫助,表現出富裕政府的敗家作風而已。市民終於明白,指望政府有甚麼妙計抗通脹安人心,已是不現實的事。一味細眉細眼、小打小鬧,怎能抗得住弱港元、低利率帶來的通脹攀升?

香港一直在用地產、金融這兩條腿走路,目前地產走到泡沫的盡頭,樓價挺越九七年的峰值,以政府由收緊金融槓桿到變相限購,都未顯出打壓樓價的威力;另一邊廂,金融日益坐大,受到內外資金洶湧的壓力,港元充斥導致港匯貶值、利率偏低,這種深層的結構失衡無從觸動,甚麼抗通脹都是徒有其形,不見其實。

到目前為止,港府打壓樓價就是徒有其形,不見其實狀態,最多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推iBond美其名助市民抗通脹,如此小打小鬧,恐怕既不治標也不治本,若說憑此一百億元的iBond,妄稱注入搞活債市的元素,簡直是搞笑之言,不值一提。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