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變招謀宰牛熊
近月期指市場出現不尋常現象,即月恒指期指未平倉合約僅增加3,975張,至98,951張。相反,即月國指期貨未平倉合約則增加4,810張,至116,141張。業界解釋,箇中原因與對沖基金及大戶調整對沖方式有很大關係。
廣發期貨副總經理丁世民表示,大戶利用街貨量高恒指牛熊證進行對沖,可以減少開期指倉;國指牛熊證街貨極少,所以要做淡國指,依然需要主力開期貨合約,以致近月恒指期指未平倉合約較國指期貨未平倉合約為少。
市場人士稱,近期對沖基金及大戶進行對沖,是在現貨見頂、沽空期指前,大手購入貼價牛證來對沖風險。相反,現貨見底及計劃挾淡倉前,會購入貼價熊證進行對沖,原因是若成功挾淡倉,牛證利潤往往高達數倍,即使最終失敗,熊證利潤也可彌補最少三成損失。
熱錢持續流入熊證
他又說,近期牛證持續有折讓,熊證則持續出現溢價,同時資金持續流入熊證,反映市場傾向看淡,以致熊證需求大過牛證,但不排除大戶在市場一片看淡下,靜待消息挾高現貨來殺熊證,待市場有足夠牛證後,再進行「捕殺」。
德銀資料顯示,恒指牛證普遍有0.3至0.4%折讓,而恒指熊證連續六日有新資金流入,溢價普遍高達0.5至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