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總裁之爭看點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之爭進入最後階段,世界各國對這一職位的角逐持續升溫。雖然一直以來IMF都是大國間的博弈場,但這次IMF總裁之爭卻與以往大不相同。

IMF成立以來,總裁職位一直由歐洲人擔任,這已成為一種傳統,以致歐洲認為該職位屬於歐洲人是「理所當然」。正是由於這種「理所當然」,卡恩下台後,歐洲立即宣布該職位應由歐洲人繼續擔任,並迅速就候選人達成一致,推選法國財長拉加德出任IMF下任總裁。

發展中國家揭竿而起

然而,令歐洲沒有想到的是,今次IMF總裁人選並沒有再像以往那樣「理所當然」,有人對歐洲說「不」。首先站出來的是金磚國家。金磚國家發表聯合聲明說,新任IMF總裁應當看能力而不是看國籍,必須放棄該人選來自歐洲的慣例。這個聲明說得很明白,傳統必須改變,歐洲人應當讓出這個職位。另一個發展中大國墨西哥則更為激進,直接推薦自己的央行行長參選IMF新總裁。東盟秘書長則呼籲亞洲國家聯合提名一位候選人,並說此人選雖然不一定是亞洲人,但絕不能再是歐洲人或北美洲人。

發展中國家突然揭竿而起,歐洲可能沒有想到,更難以接受。但沒想到也好,難接受也好,歐洲人應當明白,現在的江湖已經不再是六十五年前的江湖。六十五年前IMF成立時,歐美是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IMF總裁和世界銀行行長分別由歐美人士擔任,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但現在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歐洲正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歐洲話語權愈來愈小

與歐洲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愈來愈強,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已轉移到新興市場。當下歐洲正接受IMF的支援,新興經濟體則向IMF注資,如此下去,歐洲的話語權只會愈來愈小,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卻愈來愈大。

從目前來看,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向美國叫板的資本,但將歐洲拉下來的底氣卻已經十足。可以預見,今次IMF總裁之爭,歐洲必定會拚死一搏,決不讓步,這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需要IMF繼續注資救助,否則歐盟將可能走向分崩離析。

今次IMF總裁之爭也許會以歐洲獲勝告終,但圍繞此事展開鬥爭在以往是不可能的事情。今次發出反對聲音,下一次就可能成功;今次是反對歐洲人繼續擔任IMF總裁,接下來就可能是反對美國人繼續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發展中國家向美國叫板也是遲早的事情。

劉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