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空頭支票 行善豈能無信

誠信缺失成為內地一大社會公害,連慈善事業也遭污染。中國慈善排行榜辦公室日前透露,在去年十一筆過億元的企業大額捐贈中,已確認到帳的有七家,其中尚無全額到帳的兩家,還有四筆捐贈尚無落實。

在十一筆過億元大額捐贈中,就發現有四筆捐贈還在天上飛,有兩筆捐贈缺斤短両,也就是說,空捐、賴捐的比例超過五成,那麼,未被發現的空頭支票又有多少筆呢?想必是個讓天下人笑的數字。表面看近年內地慈善捐贈額增速加快,去年達七百億元,但水分很多,原因就是諾而不捐愈演愈烈。民政部兩年前曾公布,當年全國承諾定向捐贈款物近三十億元,實際到款九億多元,僅佔承諾捐贈款的三成。

諾而不捐,言而無信,與騙子行徑有甚麼兩樣?這是對愛心的侮辱,對世人的欺詐,對傳統美德的褻瀆,也是當今社會誠信盡失、道德淪喪的現實寫照,實在讓人痛心。很難想像,在一個連做善事都弄虛作假的國家裏,政府還有甚麼公信力可言?老百姓還能相信誰?

本來,做善事靠自願,不能強迫,無論個人還是企業,捐不捐款、捐多捐少,量力而為,自己話事,旁人沒有說三道四的資格,但是,當你在公開場合「諾捐」,意味着對社會作出承諾,就應該踐諾,言必行,行必果,不能打折扣,否則就是欺騙公眾,欺騙受助者,失信天下。

空捐做騷 沽名釣譽

古人云:「言而無信,不知其可。」當今神州,捐款愈來愈像做騷,企業通過捐贈追求公關廣告效應,老闆視捐款為追逐利益的投資,官員藉慈善公益撈取資本,打造政績,社會名流逢場作戲,沽名釣譽,而真正無私奉獻的善長仁翁又有幾多?

這就難怪了,有世界級影星嘴上說賑災百萬,但資金缺口數十萬;有稿酬以千萬元計的作家承諾在災區修建希望小學,結果捐出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一批圖書資料。最離譜的是,在當年南方水災電視賑災義演上,許多捐贈者對着鏡頭將捐款投入密封的捐款箱內,事後開箱發現,竟有一半信封是空的。

承諾不踐諾,傷害的是民眾利益、國家形象和社會道德,根子在監管和懲罰的缺失。目前,中國還沒有《慈善法》,現行的《公益事業捐贈法》和《救災捐贈管理辦法》沒有針對「諾而不捐」的條款。因此,中國完全有必要向慈善事業發達的西方國家學習,專門設立「允諾禁反言」的司法原則,即允諾後不得翻供或不得自食其言,違者將被強制執行,直至判刑坐監。

有法未必治國,無法必然亂國。如果有相應的法律條款侍候,看還有誰敢「諾而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