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冼日明認為,單憑「羊群心理」是無法解釋主婦儲印花換禮品的行為。(資料圖片)

    為換取外國品牌廚具或旅行用品,師奶婆婆爭相儲超市印花,有人認為相關行為是「從眾效應」或「羊群心理」,但有學者指出,超市推出儲印花換禮品,是看準家庭主婦對有關物品的需求,從而吸引她們換取。

    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解釋超市推出有關的做法時指出,商品愈趨單一化時,超市為提高自身競爭力,便會透過印花換禮品增加自身銷售量。同時,透過有關手法,無形中迫使消費者重複購買,「使消費者買完又買嘅效果」。

    難以羊群心理解釋

    至於主婦爭相換印花風氣多年不減,冼日明認為超級市場在推出有關手法,是對準她們而設。 有人認為,主婦儲印花,源於一種「從眾效應」或「羊群心理」,冼日明則對此有所保留,「唔一定係人換我換或羊群心理」,並指說法未能完全解釋有關現象。他反指,「當年麥當勞換史諾比(Snoopy)公仔,啲人爭相換領,換少一隻就好似覺得好唔安樂,而死都要換,呢種心態就係羊群心理」,反之,他認為「由於主婦的生活模式較為routine、刻板,儲印花成為她們其中一個目標。」 加上,印花本身有時限性,須在有限時段內達成目標。

    與此同時,儲印花亦有其本身價值,因為透過有關途徑,換取一些有用物品。他進一步指出,從儲印花換禮物的行為,可印證有關禮品其實本身存在吸引力和所屬價值,從而招徠客戶。

    冼日明又補充,由於儲印花本身存在一定的價值,超市懂得針對性找出有關對象,例如以家庭主婦為目標人物時,很自然的是,他們在挑選有關的禮品,其實「在某程度上是為了這類的目標而設」,而非單從眾效應或羊群心理可解釋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