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免費教育 非不能實不為也
要求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呼聲一浪高於一浪。十七個教育團體聯手發起請願行動,要求港府在明年財政預算案中作出實質承諾,盡快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提升學前教育質素。
教育團體指出,港府數年前推行學券制,將幼兒教育推向商品化,純粹的市場機制已扭曲了教育最核心的價值,不能持續發展優質幼兒教育。幼兒教育界促請盡快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並要求當局訂立幼師薪級制度,直接資助幼師薪酬,設立幼師培訓基金,改善幼師工作環境,包括降低師生比例、提供空堂備課等,藉以減輕教師壓力,吸引及培訓優秀人才,提升教育質素。
可以見到,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過往多個調查均顯示學前免費教育獲得絕大多數市民及教師認同。無奈當局漠視主流民意,捨簡取繁,推行所謂的學券制,結果數年下來,流弊叢生,問題多多。最荒謬的是,在學券制下,學生即使入讀全日制幼稚園,亦只能獲得半日制的資助額,低收入雙職家庭若無力繳付學費差額,只能被迫放棄入讀。正如教育團體批評,一個不合情理的資助制度,已對全日制學校造成嚴重打擊,損害幼兒福祉,也令雙職家庭的經濟負擔大增。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早前承認,即使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當局每年只需多付六至十億元,僅相當於整體教育開支百分之二。可見資源根本不成問題,至於收生機制和租金資助等,只是枝節細末的小事,根本不難解決。免費教育在中小學行之有年,只需將現有制度擴展至幼稚園就可以,這有甚麼難度呢?
教育界人士建議,港府可以先推出過渡期方案,讓幼稚園暫時沿用目前的自願入學模式,毋須急於推行統一收生。至於租金資助,當局亦可容許租用私人物業辦學的幼稚園收取「堂費」,用來填補政府津貼未能支付的租金差額。長遠而言,當局可將空置的中小學校舍撥予幼稚園使用,徹底解決租金問題。
事實上,為下一代提供平等教育機會,是收窄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發展的最佳辦法,港府責無旁貸。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澳門可以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為何香港不可以呢?即使是內地,也有不少地方開始試行學前免費教育,反而港府對學前教育的承擔竟然比內地還不如,令人哭笑不得。
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只是為學童折枝的小事,港府坐擁巨額儲備而拒絕承擔,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總而言之,說一萬句漂亮話不如幹一件實事,明年財政預算案是夕陽政府的臨別秋波,當局會否回應民意訴求,投資教育是真心話還是糊弄民眾的謊言,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