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醫生只治標 改革醫局方治本
公立醫院醫生逃亡潮愈演愈烈,當局不得不引入海外醫生應急,無奈反應冷淡,年底前只能提交首批十名海外醫生資料,聊勝於無。然而,由於當局對該批海外醫生豁免執業試,惹起醫生團體強烈反彈,擔心醫生質素難有保證。
事實上,適量引入海外醫生紓緩公立醫院人手短缺問題,實屬無可厚非,醫學界應以病人及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不應盲目反對。最重要的是,既然當局執意豁免執業試,就有必要在面試時嚴格挑選,認真把關,以保障質素,釋除業界疑慮,否則,既對現有醫生不公平,也是對病人權益的損害。畢竟公立醫院醫療事故頻繁,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當然,要解決醫生荒問題,引入海外醫生只是權宜之計,長遠而言還是要依靠本地培養人才。正如「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市民認為,與其引入海外醫生解決人手荒,不如改革公院管理來解決問題;三成五受訪者認為輸入外援是治標不治本;還有近兩成認為,當局對醫生流失已無計可施,引入海外醫生不過是虛應故事。
知病之所起,方能治之。公立醫院醫生護士大逃亡,根源在於醫管局管理混亂。業內人士指出,公院醫生紛紛過檔私家醫院,歸根究柢是港府醫療政策失敗,多年來,當局沒有根據人口變化而擴充公營醫療系統,即使近年增加醫療開支,亦只是填補滯後,仍遠低於實際需要。再加上醫管局機構疊床架屋,高層自肥,資源分配嚴重失當,導致公院工作環境惡劣,前線人員疲於奔命,壓力沉重,士無鬥志。在這種情況下,當局為了推卸公共醫療的責任,竟然以發展醫療產業為由,拚命擴充私營醫療體系,預留多幅土地興建私院,又大力推動自願醫保計劃,企圖將公共醫療的責任推向私營。毫無疑問,公院醫生紛紛過檔私院搵真銀,是當局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惡果。
上述民調亦顯示,對於公院醫生紛紛蟬過別枝,近五成市民認為是當局肥上瘦下,令前線資源不足;兩成二認為是當局目光短淺,早年削減培訓名額,造成今日供不應求;兩成一歸咎政府盲目吹捧醫療產業,加速醫生荒。
事實正是如此,以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為例,近年有關數字屢創新高,去年全港近九萬名嬰兒出生,其中將近一半來自內地孕婦產子。在內地一孩化政策以及居港權吸引下,內地孕婦來港產子蔚然成風,私家醫院對兒科、婦科醫生需求若渴,如果當局進一步發展所謂醫療產業,勢必有更多內地人士來港求醫。正如有人形容,屆時不僅是搶產房、搶病床,而且搶急診室、搶手術室、搶名醫,必然進一步加劇公院醫生逃亡潮,最終受害的是香港市民,尤其是低下階層的病人。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公共醫療亂象不止,三成三受訪市民直斥官員無能,管理混亂;三成三指醫療體系千瘡百孔,亟須改革;兩成九批評官員沒有正視問題。歸根究柢,徹底改革醫管局,裁撤庸官,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