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大地:民進黨更需要兩岸認同
民進黨過去對大陸是政策模糊、戰略清晰,說不清兩岸關係何屬何從,卻一味抗共拒統。
面對明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終於就兩岸問題組織智庫,並提出兩岸觀。黨主席蔡英文拋出了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八字箴言,試圖以兩岸和平發展為緩衝之計,在兼顧理念與執行的同時,透過國際與大陸積極發展。此舉顯然是刻意迴避意識形態的論述架構,改以抽象辭彙處理敏感的兩岸問題。
台獨無膽 統一無願
各界從中推敲民進黨未來的動向。在「不同」與「求同」之間,台灣民眾覺得這與國民黨並無顯著差異,民進黨為求選票,企圖轉型走中間路線,故不再提台獨,更不敢高唱台獨建國的口號,以求兩岸和平發展。形勢比人強,民進黨不得不改弦易轍,既不衝撞北京,亦不讓獨派反彈,實是「台獨無膽,統一無願」。
然而,蔡英文要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區隔,只好提出不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因為生怕落入「一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窠臼,並認為國民黨是「和而求統」,不符合台灣主流民意;指民進黨則是從「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過去民進黨高唱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但此曲已被國民黨抄襲;現在民進黨又得創造新的口號與論述,但藍綠的論述性質愈趨一致,只是民進黨暗存台獨思維。這應是北京推動靈活的兩岸政策以來的實質成果:民進黨為求交流的利益與成果,只好說「和而不同」。
蔡英文指摘馬英九政府是「追求終極統一」,此乃討好綠色選民的誣衊之語。馬英九再三強調兩岸維持「不統、不獨、不武」,不管兩岸交往如何熱絡,決不觸及政治議題,任內決不談統一。事實上,台灣內部的藍綠就像在競賽,比誰更能顯示自己的主張是「不統」,「統一」成了不能說的禁忌。馬英九上任以來主張兩岸積極交流,打破兩岸六十年來的悶局,成效漸漸顯現,亦獲人民認同。
簡單概括 政策模糊
蔡英文身為台灣最大在野黨的主席,她必須更誠懇地認知如何面對兩岸的未來,尤其是民進黨天王要角逐總統大位,就必須有更明確的兩岸政策主軸。若僅以「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來簡單概括,又會落於政策模糊的老套中。
綠營提出的「台灣認同」,經過民進黨八年執政後,已成為民意主流,再以此強調已無意義。民進黨更需要的是「兩岸認同」,給民眾一個信心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