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無可避免要大魚大肉,原來只要改變飲食次序,先吃菜、後吃肉就可改善消化功能。
拜年少不了吃團年飯、品嘗各式的賀年美點。然而很多人為順應佳節氣氛,都會較平日放縱,不自覺的吃多了,造成胃痛或體重飆升的問題。衞生署指出農曆新年後,因腸胃不適求診病人數目較平日增加兩至三成,不想假期都要光顧醫生,又不想吃得不夠盡興,就要留意幾個飲食貼士,才能在春節期間,保持苗條體態。
先吃菜後吃肉
新年食品大多具備高糖、高鹽、高脂及難消化四大特質,這些食品吃多了,磅數自然來,而且因胃部突然要消化大量肥膩食物,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及胃痛等疾病。註冊營養師陳穎心表示:「新年如無可避免要吃肥膩食物,那可以透過改變進食的次序,去幫助消化及控制食量。我建議大家先吃蔬菜及五穀類食物,再吃肉類,因為蔬菜及五穀類食物含有較高的纖維,為腸胃預先『打底』,將可提高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從而達致通便及促進消化的效果。此外,足夠的纖維,亦都可讓人有飽足感,減少食量,有利於控制體重。」
雖然先吃菜、後吃肉的方法,可以促進腸胃消化,但如果想更有效避免發胖,陳穎心提出幾項人體每日所需的營養攝取量指標,讓大家作個參考,從而釐定有否吃得過量。「成人每日須攝取3份蔬菜(每份相等於半碗分量)、2至3碗飯及5至8両肉(約麻將牌大小)的營養,不妨以此為原則,按個人的用餐次數計算,控制食用分量。」
餸汁容易水腫
除了飲食次序要改變,陳穎心還指有很多人常犯一些飲食壞習慣,都會致肥及對腸胃不好。「很多人吃飯時,喜歡混入餸汁『加味』,這些餸汁經過高溫烹調,大都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餘下大量的油分及鹽分,吃太多容易令人水腫及血壓高,想減肥的人切勿貪一時口癮。此外,新年與親友吃飯,少不了會談天說地,其實吃飯時聊天會分散精神,減少咀嚼的效能及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未嚼爛,又未能拌入足夠的消化液,自然會增加胃部負擔。」
高脂小吃要注意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避免吃五花腩、燒味、煎堆或朱古力等高脂美食,就可以控制體重,但過年後,上磅又會發覺體重失控暴增,這是為甚麼呢?陳穎心指原來有很多看上去「很天然」、「乾巴巴」的賀年小吃,例如瓜子、杏仁等果仁類小吃,其實「肥得離譜」。不少女士以為吃果仁健康,果仁的確含有很多好的脂肪,但吃得過量,仍是難逃肥胖的命運。「20粒瓜子或6粒杏仁,已相等於一茶匙油分,如女士視它們為零食,一天吃個不停,很可能已不知不覺吃下大量油脂。」她補充,如想止口癮,建議轉吃米餅,米餅不經油炸,每片約等於10卡路里,加上脂肪含量近乎零,是較健康的輕盈小吃。
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