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保護動物意識日漸高漲,有愛護動物人士集會,希望香港成為動物友善城市。為何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動物權益?飼養者在社區設施使用上是否遭受歧視?社會應如何平衡飼養者和其他人的權益?香港又能否追上外國的保護動物政策?

顧問老師:April Ip

Q:為何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動物權益?

A:隨着生活水準上升,人不需要只為物質生活而努力,所以會開始關注生存條件以外的事情,例如環保和生態,動物權益亦是其中一例。當中,全球化下資訊流動迅速廣泛,有關保護動物的訊息得以傳播,意識亦相對提升。

Q:為何保護動物呼聲高漲之際,仍有不少人是肉食者和穿皮革?

A:現代社會多元化,可容納不同聲音,亦尊重不同人選擇不同生活模式的權利。所以穿皮革或食肉,都是個人選擇,關鍵在於,皮革和肉類的製作過程,是否人道。如果動物的死亡過程承受極大及不必要的痛苦,做法就是不人道。

延伸思考:

1:政府在保障動物權益方面可做甚麼?

A:社會上有兩種聲音:動物權益的倡議者和提議加強監管動物飼養的人。政府應擔當調配者的角色。首先,政府應增加動物的活動空間,滿足牠們基本的生存條件。第二,政府應訂立法例監管飼養者,例如飼養具僭在攻擊性的動物需領牌和上有關課程,以平衡飼養者與他者的利益。

2:為何香港缺乏可供動物使用的公共空間?

A:香港以往並不如現今般流行養寵物,所以公共建設大多並無考慮動物使用的設計,而公共建設一旦落成後,並不會隨意改變。同時,香港的居住問題日益嚴峻,在優先次序考慮下,必然以人為先。加上華人社群的傳統觀念上,狗隻或動物皆屬功能性,所以整體社會建築設計甚少考慮動物元素。

3:相對外國,香港的保護動物政策是否落後?

A:香港與外國的保護動物政策不能同日而語,其重點在於整體社會結構和思維截然不同。外國的居住空間充裕,每戶之間有足夠的距離,即使飼養大型動物亦較少影響他人,所以因而引起的衝突亦相對少。而西方與華人社會對動物的看法亦不同,西方注重平等,所以動物權益素來受重視;華人社會中,動物是次等存在,所以亦造成政策上的分歧。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