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抽查四十五個由本地機構開發、有收集兒童個人資料的網站及手機程式,發現收集兒童電話號碼、住址、身份證號碼以至第三者資料的比率,都遠高於全球相關抽查結果。網站或程式收集兒童私隱有何用處?兒童私隱外洩有何危機?

顧問老師:Keith Leung

Q:網站及手機程式收集兒童私隱,有何用處?

A:不少網站都實施會員制,收集入會人士資料,以作記錄。如今科技發展至兒童能輕易循互聯網入會,惟傳統處理資料手法卻未有更改,無論對方是成人或兒童,管理人員都跟從慣例,一概收集相關資料。另有公司收集此等數據,以分析網站族群等資料,用作推廣產品及吸引廣告。

Q: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兒童私隱外洩有何危機 ?

A:相關資料有可能在兒童及家長不知情下,被用作直銷或商業活動。有心人可利用這些資料,追蹤兒童在互聯網世界留下的數碼足迹。由於外洩內容包括地址、身份證號碼及電話號碼等重要資料,不法之徒可冒充兒童去謀利,甚至策劃綁架。

延伸思考:

1. 部分過度收集兒童私隱的網站或程式實由政府管理,是否反映港府處理私隱問題的意識不足?

是次抽查發現過度收集兒童私隱的,包括香港公共圖書館網站及廉政公署反貪戰隊手機程式等,明顯反映港府處理此等問題的意識不足。箇中原因在於政府充斥官僚主義,做事因循守舊,往往沿用舊日制定的規距,直至出現嚴重問題時才懂更改,故由科技衍生的問題往往需要亡羊補牢。

2. 外國政府如何處理兒童私隱?

A.以香港為例,大部分市民都吃得飽,穿得暖,基本上能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故隨之便會關注個人權利等議題。而個人私隱,正是由自由及免於受恐懼等概念衍生出來的權利。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公民意識的提升、以及人權組織的活躍,亦令市民愈來愈關注相關議題。

3.為何兒童及青少年保護自己私隱的意識較低?

A.互聯網潮流的興起,令兒童花大量時間於網絡之上。惟由於法例的修改、政府的宣傳、以至學校教育皆趕不及與時並進,落後於科技發展,加上不少未成年人士認為自己的資料即使外洩,亦不足以造成損害,故保護私隱的意識較低。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