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盛行,但市民卻罔顧簡單個人資料可被「起底」的危機。記者到本港多間集運公司了解,發現不少市民在收貨後即時拆貨,然後棄置包裝盒,但貼在包裝盒上的單據,卻顯示其手提電話及姓名等資料,記者根據有關資料順藤摸瓜,輕易找到他們的社交平台戶口及大量個人照片,私隱蕩然無存。專家提醒市民切勿疏忽,若資料被不法之徒利用,輕則會成為直銷電話目標,重則被人盜用其身份進行犯罪活動,分分鐘惹上一身蟻。圖/文:專案組

不少收件人拆貨後,就將包裝箱連單據棄於走廊。

記者到集運公司了解,發現不時有顧客取貨。不少客戶在取貨後,即時在走廊拆箱取貨。

速遞公司運送貨物的包裝盒單據,列載重要個人資料。(資料圖片)

現時內地運送本港的速遞公司,都會在貨物的包裝盒上,貼上寄件人及收件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話及地址,一般收件者在住宅或公司收到速遞公司派送的貨物後,會自行處理包裝廢料,但近期本港興起集運,再由內地運到本港的集運點,收件人要到集運點取貨,這些集運點通常設於工廈或商廈單位,每日都有大批收件人到這些集運點取貨。

網購者資料完好無缺

記者巡查多個集運點了解,發現不少人在取貨後,為方便攜帶,會即場在走廊拆盒,檢查貨物狀況及數量確認無誤,就將貨物取走,一個個包裝盒則丟進垃圾桶,或直接棄於走廊甚至梯間。記者檢查這些被人棄置的包裝盒,發現貼在盒上的單據完好無缺,清楚顯示寄件人的資料外,收件人的姓名及手提電話亦在單據上清楚顯示,部分有姓氏,亦有英文名。

雖然單據只有收件人的手提電話號碼、姓氏或英文姓名,但透過通訊軟件,可輕易找到收件人的個人相片及英文全名,部分收件人因在社交平台戶口的個人資料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及未有將電話號碼設置為「僅朋友可見」,記者在社交平台輸入其手機號碼,即找到其個人戶口,內裏有收件人的相片外,還有其正在就讀的學校資料,甚至親友的資料。

雖然有人未有在社交平台戶口的個人資料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但只要根據通訊軟件找到的個人相片及姓名等資料進行搜尋,其實亦可找到其社交平台個人戶口,記者就發現有收件人因此暴露大量個人資料,包括其婚姻狀況,居住地區,家人資料,以及其自己甚至家人的相片。

其實不少市民都疏忽現今科技,單憑電話資料,已可找出不少私人資料。記者聯絡到部分買家,並告知他們個人資料外洩,他們均感到驚訝及不安,承認自己疏忽,未料有關資料有可能被利用,其中一名買家說:「之前網購咗個公仔,因為個包裝盒好大,我咪即場喺集運站門外拆箱,隨手將個箱丟落垃圾桶,無諗過會咁樣洩露個人資料,經過今次教訓,以後會拎番屋企至拆。」

憑電話號碼成功「起底」

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表示,網購買家有責任將貨物單據銷毀,勿將自己的姓名及手機號碼外洩,他說:「讓不法之徒知道手機號碼及姓名,可被用作電話直銷,甚至被人盜用身份,甚至用呢啲資料冒認他人作不法活動。」他建議用家在社交平台戶口加強私隱權限,將電話號碼設置為「僅朋友可見」,以及在使用智能手機Apps時,勿容許Apps收集電話簿通訊資料,免成私隱外洩渠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