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圓滿結束,但塵埃尚未落定,社會仍在熱烈討論年輕一代勇闖區議會,將會為香港的政局帶來甚麼改變。

其實區議會有年輕人加入,並非始於今日。不過,今次區選是「佔中」後一連串選舉的頭炮,亦確實多了年輕人參選,於是格外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議席仍然掌握在壯年和中年的連任區議員手裏,更有年過七十的區議員從第一屆選到今天,既長勝又長青;這些實際情況都上不了頭版,因為社會大眾一心求變。

區議會要變,並非引入新血就能解決問題。年輕人帶着新思維新作風到議事廳,可以改變的是議事的文化和做事的方式,但肯定不能輕易改變區議會的職能和角色。

區議會的一種主要職能是為政府在地方行政上的工作和事務提供意見,包括居民的福祉、公共設施和服務、政府計劃的施行、地區活動經費的運用等。區議會的另一種職能是在獲得政府撥款的情況下,承擔區內的活動和事務,包括改善環境、促進康樂及文化活動、組織社會活動等。

社會大眾一般不會認真細閱上述的內容,公開傳播的訊息亦很少觸及區議會的職能和角色,因此不少人會把區議會和立法會混為一談,以為區議會是一個地區性的微型立法會。事實上,根據區議會條例,區議會並無立法的功能,區議員發出的聲音只是給政府參考的意見,原則上政府可以只聽不動。另外,政府也可以通過民政事務署轄下的分區委員會掌握區情,以平衡區議會意見。

至於區議會承擔的部分,也要因應政府的撥款而行。一般而言,政府撥給區議會的經費可以用僅足餬口來形容;因為區內的各種事務都有政策局和政府部門負責,主要的經費已經算入相關部門的帳目內。

簡而言之,區議員矚目的身份和區議會有限的功能並不匹配;區議會要變,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