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佔中」、「雨傘運動」、政改泡湯背景下的香港區議會選舉,朝廷特別重視,知道其結果可顯示出政改之役後香港的政治局勢變化、政治版圖變化,顯示出人心和民意的變動,顯示出政改之役催生出的「政治新興力量」會到甚麼程度。

這個「政治新興力量」在朝廷和香江府衙眼裏可不是甚麼好東西,他們是「本土派」和「雨傘運動」的「結合體」,他們對朝廷和建制派的鬥爭性更強,大家處於更對立的位置,他們年輕、有活力、激進,他們是「佔中」、「雨傘運動」的骨幹和生力軍,非常能折騰。

「和平清場」及政改泡湯後,朝廷已判斷他們會由街頭抗爭轉為參加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爭取「到體制內作戰」,他們也成立了多個「參政團體」。今次區議會選舉,建制派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傳統反對派勢力和「本土派」、「傘兵」的競爭。當然,對建制派威脅最大的還是傳統反對派,他們是老對手。而「本土派」、「傘兵」是新丁,從未參選區議會,沒有基層「樁腳」、人脈、名氣,他們若勝出,全靠「雨傘運動」的政治餘波。

區議會選舉從來不是政治議題的戰場,今次選舉大家也都更加刻意不談政治、不談政改、不談「佔中」、不談「雨傘運動」。然而,這不代表政治因素沒有介入選舉,因為有政改之役、「佔中」、「雨傘運動」這個大背景、大震盪,政治因素實際上已悄然深入選民之心,否則「本土派」、「傘兵」不可能有多人勝出,一舉登上區議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