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佔領效應」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政客用來解釋自己的區選失利;論者用來分析政治新生代「傘兵」的崛起帶來香港政治版圖的改變;港府及朝廷急切想了解今後管治將面對哪些新挑戰。有趣的是,那些被冠以「傘兵」之名的政治新鮮人紛紛聲稱,當選不是因為曾經七十九日「瞓街」的歷史,而是比對手更勤奮,更願意奉獻,希望為社區帶來更好的服務。

一位建制派雙料議員在自家地盤經營二十多年,結果被名不見經傳的傘兵踢走,爆出今屆區議會的大冷門。對於「老樹盤根」淪為「連根拔起」,失敗者歸咎自己「衰輕敵」,不知道如何應付年輕的首投族。其實,豈是衰輕敵那麼簡單。對手每天早上及傍晚擺街站,晚上家訪,六周內家訪了二千戶,承諾當選後全職做議員工作,為基層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費課外補習服務。他特別提到,競選期間很少見到現任區議員,只在最後一周才見過幾次。結論是,不是自己做得好,而是對方做得差,一語中的。

成功非必然,失敗非偶然。約五十名傘兵參與競選,八人取得突破,雖然不能低估佔領效應,其實也不能過分高估。始終區議會同政治議題關連不大,部分現任議員自恃資格老,地位不可撼動,因此放鬆了做地區工作,很少在社區露面,街坊求見一面都難,為居民服務更是無從談起。如果真的長期扎根,深耕細作,怎麼可能不堪一擊,被對手輕易一推就轟然倒下?

本港雨季經常發生大樹倒塌事故,平時枝葉繁茂,看不出有甚麼問題,只有當樹倒下後,人們才驚見樹根早就腐爛,樹幹已經中空。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居民求變是因為對現狀不滿,這就為那些無名氣、無資源、無樁腳、無靠山的政治素人提供表演舞台。失敗者與其怨天尤人,歸咎雨傘效應或者對手資源較豐富,還不如好好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