敍利亞庫爾德族男童艾蘭伏屍海岸的照片依然震撼心靈。其實回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越南內戰,香港作為第一收容港,大批越南人投奔怒海湧港,尋找一線生機,當年葬身大海的越南人不計其數。從時代洪流中走來的越南華僑李錦基,除是一間越南餐館的老闆外,當年原來是越漢(語)即時傳譯員,見證當年難民營和船民中心的百態。數十年來,觀照世道變遷。

越南餐廳大部分越南籍員工已經甄別政策移民外國,基哥雖然不捨,但也十分欣慰。

望后石難民營關閉,象徵越南船民事件告一段落。(資料圖片)

一九七九年,大批越南難民攜老扶幼在北角登岸。(黑白圖片)

當年大批越南人於大嶼山搶灘。(黑白圖片)

一九九六年,大批船民坐於白石船民羈留中心營頂抗議。(資料圖片)

「係BAT DAU TU NAY,唔係『北漏洞拉』!」基哥從容地從記者手中拿過原子筆,在記事簿上書寫那個時代,每天在收音機廣播的越南話:「從今以後」這四個字,為來港的越南難民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並不是現今年輕人的專用格言。

基哥一九七二年偷渡來港,三年後越南戰爭結束,之後大批越南人湧港,爆發「越南難民」潮,「嗰時南北越內戰,個個用盡一切方法偷渡。」他憶述當年大批越南人湧港,有人乘大輪船,亦有人坐小舢舨。「啲人坐『匯豐號』呀、『東安號』呀,都唔係包安全o架!有人蛇集團,或者船長驚畀人拉,臨埋岸跳船走佬!」他坦言慶幸自己早幾年來港,不用經歷「難民」同鄉的徬徨無助,「坐舢舨又易沉,又無糧水,漂到出公海都係聽天由命。聽過有人食人肉添!」(點食?)「等佢死咗,切片曬乾,食得!」

憑良心為難民發聲

一九八八年,「北漏洞拉」,港府實施甄別政策,把政治難民定義為「難民」,經濟移民等非難民則定義為「船民」,船民被視作非法入境,會被遣返越南,惟湧港的越南人未曾卻步。「頭嗰批有得住酒店o架!」基哥說其後甄別政策把難民和船民分到自由營和禁閉營,可是把南北越人安置在同一個營卻令糾紛不斷,「越南戰爭喺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結束,北越人將嗰日叫做國慶,南越人叫國恥!」他說曾聽聞有北越人用竹蓆把南越人捲起綁住,再用滾水「灼熟」,「你都咪話唔死!」

紛爭不斷,法庭、警局、甄別難民身份急需大量翻譯員,身為越南華僑的基哥,便成為其中一員,亂世意外為他帶來賺錢機會。當時擔任傳譯員的基哥堅持中立,不偏不倚,「當年難民營大火,拉咗好多越南人。講真,入面咁黑,點知邊個放火呀。好多人都話自己無辜,我心入面都好同情佢哋,但係做翻譯就係要有嗰句講嗰句。」他指當時翻譯員時薪高達四十五元(普通工人月薪約數百元),聽過有人為咗巴結警察,獲取更多工作機會,翻譯口供時亦有所偏頗,「我就唔會咁做囉!雖然係賺錢,但係都要有良心同責任嘅問題。」行公義,好憐憫,原來從不簡單。

文:簡卓鈞、黃翠儀 

攝:吳康琦

逢星期四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