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港人十八年的荔園有機會重現中環海濱區,讓不少當年捧場客雀躍。不過,機動遊戲、耍樂攤位和港式小食,能否為二十一世紀香港人帶來歡樂,集體回憶能否再次撩動港人的心,讓他們忘掉眼前鬱悶,追憶美好時光,也令不少人懷疑。

物是人非,心態已變。當年的香港,經濟正起飛,人心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憧憬。最不同的是,那個年代港人不僅刻苦勤奮,更知足感恩,少了些憤世嫉俗,諉過社會,多了些同理心和相互關愛。一年到頭拚搏搵食,難得一個休息日,一家大小或一雙情侶到荔園開開心心樂一天,先付出再享受,那種滿足感,年輕一代既無法想像,亦難以理解,更永遠不可能獲得。

提倡奉獻和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當年代表着社會正能量,主流共識。如今港人也講「奉」字,卻是「老奉」的奉,take things for granted。人家有的,自己也必須有,但付出一定不能比別人多,最好不勞而獲,否則就鬧,就怨天怨地怨隔籬,就罵政府,恨制度,惱生不逢時,活在「民不聊生的黑暗時代」。

這些人欲壑難填,永不知足,只求索取,不講奉獻,就算把家安在睡美人城堡,讓迪士尼樂園變成私家花園,都會覺得香港欠了自己,更何況「老土兼袖珍」的荔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