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雖然香港愈來愈政治化,整天吵吵鬧鬧,但實際上,民生始終才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房屋困局難解,樓價高與天齊,居住難不僅成為港府管治無能的象徵,也成為市民揮之不去的噩夢。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就長遠房屋策略及施政報告房屋措施舉辦公聽會,吸引眾多市民及團體出席,可謂盛況空前,房屋問題究竟嚴重到甚麼地步,由此可見一斑。會議炮聲隆隆,有人批評當局未有實施租務管制,令劏房住戶遭大幅加租及迫遷;有人質疑綠表置居先導計劃出售現成公屋,拖長公屋輪候時間;有人促請港府興建過渡性房屋,解決公屋不足問題;有人炮轟市建局拆舊樓建豪宅,無助基層上樓;中產人士則指新辣招影響用家,導致更難上車。儘管各人關注焦點不同,但目標殊途同歸,都是希望當局解決房屋問題,讓無殼蝸牛安居樂業。可惜的是,當局除了重彈陳腔濫調,根本提不出甚麼良方妙藥,難怪有團體諷刺當局「無橋」解決房屋問題。

其實,港府不是完全無橋,只是房屋問題積重難返,縱使有橋亦枉然。以收緊樓按新辣招為例,目的是遏止樓價尤其細價樓飆升,出發點本來無可厚非,但在樓宇供應不足下,樓價未見顯著回落,反而令用家更難上車,可謂藥石亂投,殺錯良民。最諷刺的是,當局為了讓中年人士更快分配公屋,早前修訂計分制,結果吸引更多人入表申請,輪候時間不減反加。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公屋單位未見增加,申請人即使獲加分亦無用,反而更加爭崩頭,「本來三十歲申請公屋無望,現在可能四十五歲也沒有機會。」

事實證明,要解決房屋問題,必須先增加供應,否則任何措施都是徒然。當局承認,按目前土地供應,只能興建二十五萬多個公營房屋單位,與二十九萬個目標仍有相當大距離。其實,就算計入每年收回的公屋單位,供應量與未來十年建屋目標仍然相距甚遠,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修改計分制,都是無濟於事。

現實就是這樣無奈,港府不是沒有想辦法解決房屋問題,只是有心無力,黔驢技窮。事實上,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港府動輒得咎,拓土建屋難上加難,填海不能,開發郊區不能,改變社區用地不能,連開發新界東北也阻力重重,幾乎到了寸步難行的地步。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呼籲議員放下歧見,理性討論東大嶼山發展及欣澳等填海計劃,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在反對派全面不合作之下,要求政客為填海工程高抬貴手,無異於與虎謀皮。最怕研究復研究,蹉跎復蹉跎,即使填海造地最後能夠成事,遠水也救不了近火。

建屋安民藍圖多,拓土無方嘆奈何。港府無能,政客無良,成為經濟民生停滯不前、房屋問題不斷惡化的死結,如果這個困局不能打破,不管港府如何出招,各界如何出謀獻策,也是白費心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