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千方百計增加公屋供應,可惜覓地困難,只能轉攻「蚊型地」或三尖八角地皮,由於規模細小,建築成本不斷攀升,導致貴價公屋愈來愈多,成為房屋困局下的另一個問題。公屋由公帑興建,造價飆升,全社會都要付出代價。

事實上,目前每個公屋單位的平均成本已由過去八十萬元增至一百萬元,部分甚至高達一百四十萬元,增幅不可謂不驚人。當局雖透過改用預製組件節省建築成本,亦無補於事,所以建議設置「警戒線」,當推算某項目每個單位的成本超越一百三十萬元,即使項目已獲地區支持,仍需提交房委會策劃小組審議,獲通過才可招標,不通過便拉倒。換言之,貴公屋已變成兩難抉擇,大量興建會造成公共財政沉重負擔,不興建則會令公屋短缺問題雪上加霜,無論如何取捨,市民都是輸家。

最無奈的是,當局就算知道面前是一條死胡同,亦沒法走出困局。眾所周知,建屋必須進行平整地皮及斜坡等工序,這些都是固定成本,單位數目愈少,每個單位的平均成本自然愈高,這是沒法改變的事實。當局手上沒有大型地皮可用,只能打蚊型地皮主意,美其名曰寸土必爭,見縫插針,公屋建築成本不飆升才怪。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隨着大型地皮買少見少,部分新公屋項目規模有限,加上建材及工資等成本不斷上漲,貴價公屋的數目只會愈來愈多,屆時當局是否又要設置另一條「警戒線」呢?

其實,插針式公屋問題多多,不僅物非所值,而且無助解決房屋困局。由於覓地困難,建屋進度緩慢,現時公屋輪候冊人數已超過二十五萬,三年上樓承諾早已淪為空談,當局束手無策,一味以插針式公屋濫竽充數,無殼蝸牛究竟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上樓?事實證明,以蚊型地建公屋絕非長久之計,單位既貴且少,絕不符合成本效益,然而,港府求地若渴,即使明知解決不了問題,也只能飢不擇食。公屋本來是廉價房屋,但在嚴重扭曲的房屋市場,造價一點也不廉宜,說來實在諷刺。

見微知著,貴公屋正是房屋困局的縮影。今屆政府不是不想增加房屋供應,不是不想讓無殼蝸牛早日上樓,問題是官僚無能,政局紛亂,想做也無能為力。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計劃若成功落實,可望興建五萬多個住宅單位,其中公屋單位佔二萬多個,可大大紓緩房屋短缺問題,可惜計劃不斷受到阻撓,前期撥款好不容易才闖過立法會一關,現在到了城規會這關,隨時又被「佔領」,根本沒有人知道何時才能落實。尤其是佔中行動沒完沒了,反對派揚言發起全面不合作運動,港府施政更是寸步難行。

香港的現實就是這麼令人無奈,官僚不是胡混度日無所作為,就是想「適度有為」而無能為力,無殼蝸牛淪為政治角力的犧性品,長此下去,貴公屋問題也許會自動消失,因為港府施政癱瘓,根本無地可用,無屋可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