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來是港府施政的毛病。房屋問題積重難返,公屋供應不敷所求,當局無計可施,只好不斷修修補補,製造加快上樓假象,結果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往往製造不公,添煩添亂。

為削減公屋輪候壓力,讓部分人盡快上樓,房委會早前傳出檢討計分制,單身年輕申請者將被扣減分數,而年滿三十五歲的單身人士則可加分。消息惹起社會強烈反彈,被指歧視年輕人,房委會鑑於眾怒難犯,昨日改變口風,指正研究讓非長者但年紀較大、向上流動能力不高的單身人士加分,而年輕申請人則不會被扣分。其實,只要有輪候人獲優先編配公屋,年輕人上樓機會便會相應下降,扣不扣分根本沒有甚麼分別,房委會偷換概念,朝三暮四,根本是在玩「語言偽術」,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本來,公屋作為一種社會福利,宗旨是為基層人士提供安居之所,按不同需要的市民訂立優先次序,本來無可厚非,問題是,今日私人樓價及租金高不可攀,年輕人成為畸形樓市下的犧牲品,當局不想辦法幫助他們安居,反而剝奪他們輪候公屋的機會,就算能稍為縮短其他人士的輪候時間,也不過是挖東牆補西牆,自欺欺人而已。包括不少大學生在內的年輕人之所以爭相申請公屋,皆因私人樓價及租金已超越他們的負擔能力,不申請公屋又有甚麼辦法呢?

說到底,要紓緩公屋輪候壓力,檢討計分制只是治標之法,惟有加快增建公屋才是治本之道。然而遺憾的是,這方面偏偏阻力重重,多年來一直沒有甚麼進展。房委會日前公布,今年度新落成公屋單位只有九千八百個,較上年度下跌逾半,就算連同翻新及回收的一萬五千個舊單位,亦只有二萬五千個可供編配,數量創十七年新低,在這情況下,當局的三年上樓承諾基本上已淪為空談,無殼蝸牛安居之夢變成遙不可及。

儘管當局預計明年公屋落成量會回升,有信心未來五年落成七萬九千個單位目標可以達到,但還是解決不了甚麼問題。

公屋供求失衡,一方面是輪候冊人數逼近二十五萬,創歷史新高,一方面是可編配單位買少見少,創回歸後新低,這種強烈對比,不僅凸顯房屋問題的嚴峻,更加反映港府的無能。現屆政府上場以來,一直揚言要將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可惜兩年過去,甚麼也做不到,解決公屋荒固然束手無策,遏抑樓價同樣黔驢技窮。過去數月中小型單位屢傳破頂價成交,可見樓市「雙辣招」的藥力正開始消退,當局無計可施,未來無殼蝸牛置業勢必更難,公屋需求勢必更大,形成惡性循環,困局愈陷愈深。

歸根究柢,房屋問題之所以尾大不掉,皆因前朝貪曾政府胡混度日,無所作為。今屆政府縱有撥亂反正之心,奈何無妙手回春之力,連發展新界地區也阻力重重,動彈不得,房屋問題已成為港府難以承受的重,更成為無殼蝸牛難以承受之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