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敏感度看似抽象,無白紙黑字的標準,但政治人物每時每刻都「被考驗」,關鍵是在鏡頭前後對是非黑白的拿捏,然則稍一不慎捲入政治沼澤,就可能泥足深陷,甚至萬劫不復,顯例是○三年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捲入「偷步買車」事件,最終在強大輿論壓力下,要請辭結束政治生涯。

套用在今日壹傳媒肥佬黎和泛民政團的政治巨額捐款案,端看各涉事泛民主角未有第一時間「拆彈」,就知道十年光景過去,政治人物的政治敏感性依然盲點多多,皆因巨額捐款案自本周二被揭發至今近一星期,各涉事泛民主角對無向立法會申報解釋未有強而有力說法。

首先有人承認代所屬政團或團體接收捐款,但只是口講口賠,未能提供單據或資料佐證說話的真確性;有人矢口否認有接受巨額捐款,就當疑點利益歸於當事人,換言之在「被屈」情況下,都未有採取法律行動保名譽;有人則事發至今仍未正面回應事件,疑龜縮以時間換取空間平息風波。

平情而論,建制泛民政黨都有接受外來捐款,只要是無條件的捐款,實屬平常不過,今次關鍵在於部分捐款為何是指明個別人士,非由政黨政團接受,難免令人懷疑是否別有內情,包括成為某些人的政治代言人。

再說泛民對利益申報、利益衝突、延後利益等,都視為大是大非課題,過去對涉事主角都窮追猛打,小則要道歉認錯,大則更要求辭職問責,因此如果泛民今次以為可以和稀泥應對,時間一過就可以平息風波,實在是癡人說夢。

遠的例子不說,去年暑假,當時立法會跨黨派議員同時捲入航空公司法國「收機團」風波,被質疑有潛在利益衝突及嚴人寬己,多名有份參與的議員原本否認涉利益衝突,死撐只要如期向立法會申報就無問題,最終也在輿情狠批下「跪低」,紛紛「回水」補回差額,然則今次巨額捐款案無補償選項,全面開誠布公交代事件,似乎是唯一出路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