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興起,以「自由市場」、「自由選擇」或「個人對抗大政府/官僚」之名為包裝,是十分高明的政治修辭,試問有誰會反對自由,同情大政府或官僚?踏入九十年代,共產陣營瓦解,中共全面走資,美國獨大,互聯網普及,全球化理念橫掃全球,當時也有「地球村」的名詞流行,有「天涯若比鄰」之意,亦包含世界大同的美好想像,有此政治化妝掩護,全球化起初也是無往而不利。

但踏入二十一世紀,新自由主義及全球化流弊浮現,貧富懸殊加劇,本土產業敵不過跨國企業,衍生出反全球化運動,○八年金融海嘯後,連市場經濟都受質疑。

○三年香港開放「自由行」,打破港中兩地貿易壁壘,也算是全球化的體現,結果同樣出現窒息本土產業的現象,人口密度、市容、消費及服務行業結構更遭嚴重扭曲,近年香港出現的本土意識,也是反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

因此,「毒果」一月二十日「沙膽虹手記」專欄的《倡旅客設限倒米》,及二月三日「左丁山」專欄的《遊客如潮湧》文章,對本土派「減少自由行,放過香港人」的訴求冷嘲熱諷,人們便不必驚訝,該集團首腦肥佬黎以至上層主管,無一不是「自由市場」的信徒,他們雖打着民主旗號,但普通打工仔上下班要逼在港鐵站月台等數班車,街坊光顧多年的老舖結業,北區年輕家長要搶奶粉及學位,這些民間疾苦,在他們眼中,都只是自由市場「規律」的體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