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是梁振英四大政治任務之一,本以為是最易完成的一項,怎料遇上了學民思潮,喚起全港市民反國教運動,吳克儉差點下台。自此之後,國民教育成了政府中人的敏感詞,無人再提。不過,根據梁振英的邏輯,施政報告中沒有寫,不代表不會做。

在高等教育政策上,施政報告明言「公帑資助大學學位」供不應求,對症下藥的最佳辦法理應是增加本地資助學位,但梁提出的卻是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為選擇到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提供經濟援助,利誘港人到內地讀書。每年最高可獲一萬五千元補助金,而且不設名額上限。梁一向提倡「中港融合」,鼓勵香港學生接受愛國教育,此計劃將國民教育境外化,鼓勵更多年輕人北上讀書,直接體驗祖國的壯大,培養他們對中共政權的認同,猶如洗腦。到底大部分香港學生是真心想回內地升學,還是礙於經濟條件,迫於無奈拿這萬五元補助金回內地讀書?用專上教育經費變相外判境外國民教育,香港人絕對不能支持。

在青年政策上,政府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新增「制服團體」分段,為鼓勵青年人參與童軍、香港紅十字會、交通安全隊等制服團體,政府會增加一倍資助並提高「需支援學生隊員資助計劃」的撥款,讓更多清貧學生參與。連少數族裔也要吸納入少年警訊,五年內由一千四百人增至二千五百人。近年,中學生參與社會及政治運動的程度大增,積極程度比傳統政黨及壓力團體有過之而無不及,制服團體計劃明顯衝着學民思潮這年輕人組成的團體而來,想藉此提高年輕人的紀律性及對權威的服從,卻不想他們培養對公共事務及民主政治的獨立批判思維,希望年輕人參加了制服團體,便不會參與反政府的遊行集會示威,絕迹佔領中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