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施政報告公布前夕,總有不少團體及市民上街表達訴求,今年也不例外。昨日有多個政黨及團體前往政府總部請願,表達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期望,涉及扶貧、房屋、就業、福利、教育、醫療、經濟、交通等各方各面。蜂擁而至的請願人士,不絕於耳的經濟及民生訴求,反映香港社會問題千頭萬緒,當局施政面對嚴峻考驗。

請願團體來自社會不同界別,所提訴求五花八門:關注低收入團體要求當局設立基本生活保障線、增建公營房屋、創造就業機會;婦女團體促請當局加強託兒服務,解除後顧之憂,協助婦女就業;有政黨在政府總部門外豎起「許願樹」,替市民拋出寶牒許願,包括改善交通網絡、增聘醫護人手、增加學前及大學資源、擴展公營中醫及急症室服務等等。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要交出一份令公眾滿意的「試卷」,絕非易事。

以醫療問題為例,政府推動成本低廉、副作用低的中醫發展,無疑有助填補現行公營醫療的不足。事實上,早於董建華時期,港府便已提出打造「中藥港」,可惜眼高手低,最終不了了之,加上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無能,搞得整個公共醫療體系一塌糊塗,醫管局高層冗員充斥,前線醫護潰不成軍,莫說中醫發展卻步不前,就連原有的公營西醫服務也每況愈下。正所謂,重病須用重藥,現屆政府想撥亂反正,必須大刀闊斧整頓醫療體系,單靠小修小補,顯然不足以解決問題。

此外,現屆政府明言房屋問題為施政重中之重,可惜上任至今亦未見太大進展。人們見到的是,港府覓地建屋阻力重重,新市鎮發展寸步難行,面對樓宇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飆升,當局束手無策,只好不斷以行政措施壓抑需求,拖延時間。有業內人士一語道破,港府的樓市「辣招」進一步增加市民的置業難度,對壓抑樓價的作用卻不大,尤其是美國展開退市步伐,更令人擔心大量資金流走導致樓市泡沫爆破,利率上升引發樓價暴跌,重現亞洲金融風暴後遍地樓蟹的慘況,當局不可不慎。

歸根究柢,壓抑樓市需求副作用多多,終究只是權宜之計,惟有大量增加供應,方為解決房屋問題之王道。當局要令樓市平穩發展,市民安居樂業,關鍵亦不在於推出多少行政措施,而在於房屋供應是否充裕。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初步規劃,未來十年,香港總共只能提供四十多萬個新增公私營單位,依然無法跟上市場需求,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滿足社會需要,是擺在港府面前的燙手山芋。

民生經濟亂如麻,施政訴求何其多。前朝曾蔭權政府留下大量爛攤子,沒有人奢望現屆政府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但正如古人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施政報告作為當局的全年施政總綱,不僅要描繪長遠藍圖,更要對症下藥,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回應社會訴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