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之聲:是輸送利益還是紓解民困?

財政預算案一如所料再次錯算,同樣是赤字變盈餘,單是既有的一萬三千多億元自由儲備,已足以應付一年數次的金融危機,而事實上類似情況「可能」十年一遇,保留最多三千億便足以應付。

這類頭昏腦脹的理財思維,無論犯上多少錯誤,政府看來沒有吸取教訓。曾俊華在預算案中推出十一項共三百三十億元的一筆過紓緩措施,再次將重點放在「免稅、免差餉」。客觀數字說出真相,免差餉佔一百一十六億元,連同免稅額的八十四億元,即合共二百億元幫助有物業、有租務、有繳稅的中上層人士。並不是說他們不值得幫,而是政府應作出平衡,分清緩急輕重。

有趣的是,曾俊華聲稱「我諗我了解中產,因為我自己都係中產」,那麼其「重點紓緩」中上層人士的思維便不難明白。記得上年度預算案也有免差餉措施,的確紓緩不少集團、老闆的負擔,當中最高者每年寬免差餉額竟逾九千萬元,還有八位獲寬免人士至少節省超過一千萬元。

可是預算案針對基層援助、補貼和寬免兩個月公屋租金,只佔不足五十億元,真是莫大諷刺。所謂「一次性紓緩措施」,已是開宗明義緩和市民困難,與預算案其他政策毫不牴觸。政府這類一筆過的分配方法,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有迫切需要的人士,即使要免稅、免差餉也應有所限制,例如確認為自住物業才獲寬免,每間公司設一定的寬免上限等。

財政預算案要針對中上層有需要人士,但他們遠遠算不上苦困;反而水深火熱的貧苦大眾、N無人士所得有限,甚至一無所獲,這是哪門子的為民政策?在樓價攀升、貧富懸殊加劇下,政府說穿了就是要守住超額儲備、藏富於富,卻絕不考慮公平地全民派錢、還富於民。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結構問題百出,階級流動受盡障礙,踏進第四屆特區政府,利益輸送從未改變,政治上要安撫親中人士,財政上要安撫中上階層,犧牲的是真正有需要的中下層人士。既然已分配資源在一筆過措施上,好應該全民派錢,不分階層,既可平息民怨,又可刺激消費,有甚麼理財哲學比派錢更全面和有實效?人民力量將「毫不猶豫」全力爭取「回水一萬」,還富於民。

陳志全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