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追殺水貨車買家當賊辦

  • 本港多間專營平行進口的水貨車行,近日一片風聲鶴唳。香港海關為打擊水貨車行懷疑違反《汽車(首次登記稅)條例》,特意成立一隊過百人專責小組,早前不單踩場到港九多間水貨車行搜集資料,更聯絡部分新車主協助調查。「買車當賊辦」嚇窒不少準買家,有水貨車行更在年尾旺季生意急跌八成。立法會議員批評海關以前不執法,現卻矯枉過正,扼殺行業發展。

    東方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上周末,九龍一間水貨車行陳列室內只有一兩名客人,場面冷清。「依家真係好難開單,年尾原本係旺季,清存貨嘅時間,依家個倉仲堆咗過百架車喺度,都唔知點賣。」營業員阿輝(化名)愁眉不展,大嘆生意難做。

    海關為打擊水貨車行懷疑違反《汽車(首次登記稅)條例》,近月成立一隊逾百人的專責小組,早前高調搜查港九多間水貨車行,取走大批文件進行調查。每次行動後不久,車行負責人便收到海關電話,要求就一些文件及單據「解畫」。不但車行被查,部分曾光顧的車主亦受牽連,海關亦會致電車主,要求協助調查。

    錄口供費時 車主轟擾民

    「明明係買車,點解搞到好似做賊咁!」招先生(化名)早前在水貨車行一口氣買入兩部車價過百萬元的名貴房車及越野車,未幾收到海關來電。「佢要我去海關提供資料,我話唔得閒,佢就話可以上嚟我公司,點知錄口供都錄咗兩三個鐘。」調查圍繞買車原因、過程、售價甚至交易細節都要全部交代。

    「佢問我點解一次過買兩架車,我有咁嘅需要咪買囉,有咩問題先?」招先生不諱言,海關似要從車主們身上揪出水貨車行經營上是否有行差踏錯。「我行得正企得正,梗唔驚佢查,而且佢哋目標明顯唔係車主,亦冇當我係犯咁審,不過咁做唔單止擾民,仲會嚇窒市民唔敢買水貨車。」

    引發今次水貨車風雲,與現行海關處理水貨車的評稅制度有莫大關係。由於水貨車每次均屬少量入口,車行要向海關提供相關文件,海關再根據有關資料評出首次登記稅款。不過近期海關突然高調調查水貨車行懷疑以報細車價、免稅的車主會籍代替車價等手法瞞稅,做法令業界大感困惑之餘,亦令正當經營的車行無辜被牽連。

    有老行尊解構水貨車行營運內幕,卻發現政府才是始作俑者。他表示,行貨車從車廠入貨,一般獲折扣優惠,相反,水貨車以市價從外地分銷商購入,成本極高,原則上是無利可圖。「早喺十多年前,政府想引入平行進口汽車,同業界有共識,彈性處理稅項,同一車款,水貨車會比行貨車低兩成,咁至令到水貨車行可以生存,不過近年呢個差距愈收愈窄。」該老行尊不諱言,當局自行破壞這個潛規矩外,更向各水貨車行「開刀」。日前有行家將明年一款新車交海關「預審」,竟發現稅項與行貨車相同,「計出嚟條數仲貴過行貨零售價」,此舉無疑扼殺業界生存空間。

    預購紛撻訂 生意跌八成

    受到接連的負面消息,有水貨車行直言營業額已應聲下跌七、八成。「賣一部蝕一部,呢盤生意仲點做?」他表示,原本明年來港的新車早於數月前已落訂預購,現時情況逆轉,不少車行紛紛撻訂,「行內蝕過百萬元大有人在。」

    海關行動不但隨時打爛水貨車行從業員飯碗,更牽連與業內相關服務行業。香港汽車服務業聯會成員劉崇峰指,水貨車行佔汽車相關服務業生意額百分之十五,若水貨車息微,對相關行業亦帶來直接衝擊。

    立法會議員陳偉業批評海關若無合理理據,便向車行調查及向車主查問,是打壓行業及擾民,做法不合理。

    海關發言人表示,行動的目的是打擊違法營商行動,保障稅收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對象不會區分是水貨或行貨商。政府一直以來尊重自由市場活動,執法部門亦希望業界自律,遵守相關法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專案組

    本港不少二手車場,同樣透過平行進口輸入水貨車。

    海關連日搜查港九多間水貨車行。

    業界吐苦
    劉崇峰(香港汽車服務業聯會成員):「海關打擊水貨,汽車相關行業備受牽連。」

    車主點睇
    賴先生(資訊科技):「應開放市場,畀多啲水貨車進口,市場多啲競爭,車價就冇咁貴。」

    李先生(資訊科技):「只係買架車,又唔係犯法,點解要問長問短?好擾民。」

    陳先生(建築界):「水貨車都有畀稅,我覺得冇問題,市民買車有多啲選擇仲好。」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