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企業行善有助長期發展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商業世界,金錢掛帥,確實無可厚非,但近年各大企業紛紛涉足慈善活動,以行動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到底原因何在?而各大企業又是否有義務改善弱勢社群的生活?

Q:為何近年香港的企業都積極參與慈善活動?

A: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頗新的概念,聯合國在二零零零年提出建議,鼓勵各國企業發展之餘,亦應兼顧與社區及自然界的平衡,而香港企業更是近五年才開始起步。以較功利的角度來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其實不只是付出,亦會有收穫,首先是能提升企業形象,從而提高員工士氣,這些都是珍貴的無形資產,加上與社區建立良好關係,亦有助企業將來集資與增加競爭力。

Q:企業是否有義務履行社會責任?

A:其實社會責任對企業來說是一種聲明及理念,為的是社區與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針對短期的利潤,對企業的長遠利益及發展也有幫助,所以社會責任並不應只被視為企業的義務,也是他們用來穩定長線營運及發展的權利。

Q:企業舉辦慈善活動,對社會有何影響?

A:聯合國建議,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與企業的營運有所連結,例如聘請基層及弱勢社群。但在香港的層面就較窄,只着重於實質的金錢資助,如發動大型慈善籌款活動,而對社會的影響,就很視乎籌款數字及當中的受助人士,但這都是較間接的行善方法。

延伸思考

1.部分企業已壟斷市場,但仍然積極籌辦慈善活動,動機為何?

A:動機其實很明顯,就是為了要建立形象。是否正面地履行社會責任,很視乎企業背後的動機,而壟斷市場的企業,一方面壓榨社區,一方面又涉足慈善活動,其實只是資助被其剝削的一群,但企業就能借機會,去提升品牌的正面形象。

2.市民的社會責任感是怎樣形成的?

A:社會責任感是建基於人本身對地區的歸屬感與身份認同,因為責任是利益之外的付出,甚至要為成就別人而放棄自己的利益,以全球化角度來說,就是要人認同自己是地球村的村民,亦有思考的意識,才能維護資源的平衡及公平使用。以公平貿易為例,購買來自不公平貿易的咖啡,也是剝削他人利益的幫兇,但若人本身有意識,知道自己要盡社會責任,即使要多付金錢,亦會選擇購買公平咖啡。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