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何時出現合作

近年香港立法會內出現了不少新面孔,誓要注入新元素,踢走老人政治,結果出現不少吸引鏡頭的發言方式,使一眾老議員處於跟風或保持優雅的兩難局面。在美國,不少資深議員動輒連任二、三十年,他們又是怎樣與時並進、保持支持度的呢?

昨天認識了馬里蘭州女參議員Barbara Mikulski,她一九八六年當選,是民主黨第一位民選女參議員,當年只有兩名女參議員當選,進入男性主導的政治世界受盡歧視。Mikulski總結她二十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除了勤奮,應該是準確的定位與高超的政治公關。

馬里蘭州約有七百萬人口,Mikulski只有四十多名助理,在美國算是規模較小的參議員辦公室,要處理政策研究、居民求助、每天過千電郵。Mikulski更是美國維護女性權益的先鋒,不但在民間喊口號,在議會內亦以導師的角色教導新參議員議事規則,並不分黨派連結所有女參議員,每月最少一次聚餐會議,共同探討女性議題,討論相關法案,期望增加女參議員的影響力。有這樣的號召力,除了她是女性參政的元老,還有超越黨派的胸襟。

在香港立法會內,在特定議題上出現跨黨派合作,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使是泛民與建制內部,亦難以出現真正的合作和交流,欠的不只是器量,更缺乏具風範的領袖。

鄧咏駿 新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