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專營協議 作繭自縛

東隧加價失敗,政府及市民暫時可鬆一口氣。問題是,現行專營協議一日不改,隧道公司隨時可能再次提出加價,爭議周而復始,何時才是了局?

眾所周知,在香港三條過海隧道中,收費較低的紅隧長期擠塞,收費昂貴的東西兩隧車流稀疏,尤其近年東西兩隧爭相加價,不僅加重使用者負擔,亦令車流失衡問題進一步惡化,帶來難以估量的社會損失。可笑者,前朝政府為解此窘,浪擲公帑委聘顧問公司進行研究,結果時間拖了又拖,顧問費也花了不少,卻得出收費懸殊導致車流失衡這種「阿媽是女人」的結論,建議當局實施「紅加東減」,以紅隧加價所得補貼東隧減價。

其實,海隧車流失衡,收費懸殊只是表面成因,真正的癥結在於制度。當年港府批出東隧專營權,讓經營者獲享只賺不賠的優厚條件,而政府則作繭自縛,主動放棄定價的話事權,根據協定,只要東隧回報率未達百分之十五至十七,隧道公司即可提出加價。

這種不合理的回報保障制度存在已久,積弊日增,不斷有人促請當局更改制度,亦有人建議港府增建第四條過海隧道,還有不少人要求當局應該回購東西二隧,與紅隧一起免費開放予市民使用。算起來,不管上述哪種辦法,都好過挖肉補瘡的「紅加東減」呢。

林芸生 傳媒人